中国刻瓷,顾名思义就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它(瓷刻)以优质瓷器为载体,以镌刻痕迹的深、浅、浓、淡为艺术手法,以线条部位的韵律性彰显出书法的韵致与绘画的意境,可谓是“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
目前有关刻瓷(瓷刻)的起源说法不一.据民间传说,瓷刻是景德镇珠山道人创造出了。又有说法,早在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是刻瓷(瓷刻)的前身。
从魏晋开始,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赏玩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原始的刻瓷(瓷刻)。
刻瓷(瓷刻)艺术真正兴起,始于清代乾隆时期[1]。乾隆皇帝曾大量题咏宫中瓷器艺术品,有的直接题写于瓷器之上,为使乾隆皇帝墨宝留在瓷器上。宫廷工匠使用金刚石刀具凿刻, 而后施墨,墨渗透至瓷胎之中,经久不变。文人墨客们在优质素胎瓷器上,用金刚笔绘画篆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品——刻瓷(瓷刻),由此再现了被人称颂的“刻纹白陶”艺术(见下网络下载图)。
清代刻瓷(瓷刻)艺术,距今只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但我们却很难见它的“芳容”。不过它作为中国悠远流长的工艺美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精髓,积淀着的浓厚的历史内涵,超凡脱俗的表现形式,已深为广大喜爱它的雕刻家、篆刻家、书画家、艺术家和收藏鉴赏家所关注[2]。
关于中国古代刻瓷(瓷刻)艺术起源应推至康熙庚戌(1670)年。笔者拥有一件康熙年制的素胎刻瓷诗文花卉四方瓶,可从以下论证(见下图)。
一、此康熙年制的素胎刻瓷(瓷刻)诗文花卉四方瓶。其工笔刻技,难得一见。其植物的叶子与花卉,平刻细腻精致,按照点线面气脉,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深深浅浅,虚虚实实,刀刀见痕,笔笔相连。形成屋漏之痕,虫蚀之迹,作品拙中藏巧,镂凿淋漓尽致,图像生动,栩栩如生,形成的刻瓷作品,具有“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艺术感。
美中不足,所刻瓷(瓷刻)显现瓷器中的瓷瓶、宣德炉、梳妆台、梳妆盒等。由于工匠水平的限制,在局部点线构图上,未处理好透视关系。显得单调、歪斜、杂乱无章,败笔可见。但,它也是一件难得“老、普、残”(见下四面图)。
二、根据下图康熙年制的素胎刻瓷(瓷刻)诗文花卉四方瓶文字“叶(时)在庚戌夏月作于朱山小山”(图一)和康熙年制底款(图二)提示,此瓶制作于康熙九年。
图一
图二
三、历史文献记载佐证:康熙执政时间,是1661年1月9日~1722年11月13日,共计61年有余,刻瓷(瓷刻)艺术兴起于清代乾隆时期。
若按此推算,此件康熙年制的素胎刻瓷(瓷刻)诗文花卉四方瓶,早于乾隆执政时期六十六年。可以初断为流传于民间,早于乾隆年间的珍品。可将中国古代刻瓷(瓷刻)艺术从乾隆年间推至六十六年前的康熙庚戌年,即1670年,至今也有352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菏泽马宪荣刻瓷艺术研究所吴鲁平《浅谈刻瓷艺术》;
2、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年第8期丁邦海《论刻瓷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如遇图文侵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