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街巷多以其功用,或地标性建筑来命名。因此,每条胡同都有它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和传奇。
说到北京的城市地标,人人都要将前门列在首位。它给我们的感觉诚如侯仁之先生1932年初见北平时所感:巍峨的正阳门城楼,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电影《邪不压正》
而提到前门,又不得不说大栅栏。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曾和周围的廊房头、二、三条、珠宝市等胡同组成原先北京城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
那么大栅栏是何时改名,又是因何事而改名的呢?
源起宵禁
明清两代,北京城里常常要“宵禁”,明朝京城街巷以“坊”为单位,您要是想半夜串个门去隔壁坊看看,那是不行滴。清代的时候,只要钟楼敲了定更(大约是现在晚上七点来钟),打更的人就出来了,九门提督衙门也开始巡街,宵禁就算是开始了。
夜生活对于明清百姓而言简直是奢求。为了保证“宵禁”的顺利进行,街头巷尾处处都要设置栅栏。人言“千条栅栏锁京城”,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北京内城共设栅栏1090处,皇城内又有196处,一共有1286处之多。
明朝——栅栏批量现身内城
这些栅栏不仅仅为圈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了安保,也让统治者充满了安全感。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性多疑,为了监视臣民的言行,明初特设锦衣卫。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在东安门北设置了东厂。这些沿街刺探所谓的“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特务们经常在大街上抓个人就收监审问,弄得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