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写普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似散文一般抒情,而显示出一种“无情”之情,在克制情感中力图以冷静、客观的笔调从个体经验中表达时代经验。
打破职业边界,非虚构写作现蓬勃生命力
世相众生的民间可以说是非虚构文学热闹且活跃的现场所在。在对他者的记录与叙述中,一方面疏通着文学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在行进式的经验里无限探索并抵达着真实。
写作技巧传授上,涌现出大量非虚构写作课堂和相关培训,甚至还有以亲历者口述的播客形式探索非虚构新路的FM电台。
当年《人民文学》设立非虚构专栏时,时任主编李敬泽曾说的“觉得这里边存在某种可能性,有土壤就先开垦试试,结什么果且耕且看”到今日已可以嗅到蓬勃的生命力。
非虚构写作成为新宠,专业媒体、自媒体、文学作家都在为揭示中国社会脉络变化而对非虚构叙事做出多元尝试,
重要的是,非虚构创作对真实经验的客观叙述与近乎“零度”还原生活让文学得以在场性的亲切姿态贴近大众,使其在大众阅读市场中拥有着广泛的接受度、认可度与参与度。
不加掩饰的现实,是另一种人生
观察当下非虚构创作,无论是媒体记者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进阶式呈现还是普通百姓对身边人事的描摹观察,焦点最终都落在生活与人。
文学报曾刊登“非虚构写作六人谈”的组文,青年评论家宋嵩说:
“近十年来非虚构写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通过一种足够的诚意,以个体的形式自觉参与了社会集体记忆的建构。”
为何非虚构文学会如此吸引人?著有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的作家梁鸿认为,需要行走甚至冒险才能实现浸入式书写的非虚构文学中,
作者放弃了想要提出总体问题的意图,更愿意把琐细、充满多个方向的生活内部准确而深入地刻画出来。
文本所呈现的事实和情感状态是柔软富于弹性的,文本内部有开阔空间和多向思考地带,赋予读者不同角度与层次的理解。
批评家张莉直言,非虚构文学之所以能在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中异军突起,正是因为作者以融入的姿态去感受、倾听和理解身边的现实,
满足大众“所有文字都与我们身在的当下现实发生所有能发生的关系”的要求。
“非虚构写作强调平民视角,可以启发作者观察人物、事件的角度与态度,进入更广阔的视野中,重新思考和建立自我与生活、与现实、与时代的关系,将自己与他者、家国、历史勾连起来。”
非虚构文学不是新闻写作,也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对生活的深度挖掘。在普通人有血有肉的故事中,去发现个体的历史性、时代性和传奇性,这需要写作者具有敏感地观察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
“非虚构写作并不容易,要求综合素质,既要有文学、新闻素养,也需要社会学、人类学知识。”
远方,有更深远的未知在涌动
非虚构文学界仅仅忠于现实就够了吗?并不尽然。非虚构写作需要的艺术造诣并不比虚构文学少,面对大量鲜活现实,非虚构文学要警惕的是不被其所淹没。
评论家杨庆祥指出,非虚构文学并不是不虚构、反虚构,而应该是“不仅仅是虚构”,它有两个指向,行动指向的是经验,经验又需要想象力予以激活和升华。
“大部分非虚构作品仅停留在反虚构层面,没有将作者主体性进一步延伸,在想象力(虚构)层面提供有效行为。”
此外,IP孵化升温也让非虚构创作多少受到商业因素影响。不少非虚构文学比赛都为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争取到了版权交易机会。
相较之下,非虚构创作为投合市场热度追求主题新鲜、情节刺激而疏于承担社会责任、疏于人文关怀成为潜存问题。
如何使非虚构文学在未来获得更大程度的解放,建构良性发展空间与文学生态?
评论家蔡家园提出,非虚构始终是一种文学创作,文学性不可少,写作者不能放弃文本的诗性追求。
在此基础上,以一种整体性观照视野努力发现时代典型。
非虚构具有开放性的写作特质,作家需要在反思中行动,放弃惯性思维,以漫游式、对话式的姿态进入生活和历史。
正如梁鸿所说,现实是混沌柔软、模糊难辨的,生活像潮水一般不断涌来,每一次都携带着新的泥沙,新的微生物。
它们都预示着:
远方,或者就是当下,还有很多我们尚未发现的事物,那些未知的、更为深远的东西在涌动,诱使你继续往下思考。
---免责声明:图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创意写作博士的工坊课
37天带你写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
主讲老师:信世杰
从故事选题、故事大纲、故事素材的选择,基本技巧的训练,再到一个作品初稿的创作,能够直言不讳的给你修改意见,指出你作品的不足......
接着第二稿的修改、第三稿的修改......手把手带您写完一个完整的作品。
优秀作品推荐发表到澎湃新闻非虚构写作专栏(200元/千字)
创意写作博士的工坊课:37天带你写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