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10月18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官微发布《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在肯定2022年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保险业须直面六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还须着眼保险的保障功能,同时,建议完善投资考核机制,尤其是在权益投资方面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人身险行业转型仍需攻坚克难
《报告》指出,人身险行业转型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渠道和价值均面临挑战。渠道方面,行业积极探索代理人渠道转型,但转型周期较长,业务层面有待持续改善。随着代理人渠道发展遭遇瓶颈,银邮渠道再度成为竞争焦点,手续费率上行进一步推高了负债成本。价值方面,受高价值率产品的保费规模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公司新业务价值逐年下降。
二是利差损风险持续积累。近年长期利率中枢趋势性下移,人身险资产端收益率下移速度快于负债端成本下调节奏,利差逐年收窄,尤其是2022年资本市场震荡对权益类资产收益造成较大冲击,利差损风险更需加以关注。
三是退保情况需予以重视。受险企产品设计、销售行为和客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人身险行业出现退保金大幅增长、部分公司退保率明显上升的情况,退保高企使得公司流动性承压、声誉风险上升。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人身险行业要保持可持续平稳发展,仍需要重点着眼保险的保障功能下功夫。在保险代理人数量持续下滑并处于低位时期,险企必须着眼提升代理人素质和产能,完善销售激励政策,以费用激励促进保费增长转向以专业服务促进增长,例如将健康管理服务、养老服务等与保险业务有机结合。同时,面对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提升投资收益水平;二是产品精算和设计要充分考虑投资形势,寻求客户利益和保险公司长远发展的平衡;三是严控手续费,防止销售费用高企进一步推高负债成本。
避免信用下沉或放弃流动性换取高收益
“投资端存量问题与新增风险并存。”《报告》认为,在投资端,保险行业主要面临三方面风险和挑战。一是权益市场波动加剧,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2022年,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财务收益率、综合收益率大幅下滑。在长期股权投资方面,保险机构整体开展股权投资相对较晚,在项目筛选、资产运营和退出安排等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股权投资后续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同时,当前行业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二是债务展期常态化,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尚存。2022年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减缓,但展期债券的数量和金额均较上年大幅增长,未来演变为实质性违约的可能性仍然较高。
三是资产配置难度加大,资负匹配有待增强。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中枢长期低位运行以及结构性资产荒有所加剧的背景下,找到与保险产品期限结构匹配、成本收益匹配的合意资产具有较大难度。
除了面对以上挑战,根据新的保险合同准则和新会计准则,保险投资进一步面对“既要追求绝对收益又要降低波动”的约束条件。业内专家建议,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负债特点,对大类资产配置和会计科目选择进行重新审视,还需要在追求业务增长和资产负债表稳定性方面寻找平衡。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对保险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保险公司需要审视产品、投资和资产负债管理战略,追求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在资产配置方面,多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在无风险利率走低、保险业利差损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保险公司逐步提高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是大势所趋,但这需要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建立。例如,信美相互人寿首席投资官徐天舒表示,为推动二级市场长期权益投资,建议暂缓全面推行新会计准则,减少利润表波动。
在债券配置方面,业内专家表示,债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险资投资品种,在多重压力下,保险资金债券投资需避免通过信用下沉或放弃流动性换取较高收益,否则将形成衍生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应当灵活化投资策略,充分管理久期风险,合理承担信用风险和保持流动性,维持整体投资组合稳健和长期收益。
《报告》指出,2022年,保险业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坚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也要看到,保险业正处于转型攻坚期,旧的风险尚未出清,新的风险仍在积累,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克服不少困难挑战。在上述人身险行业转型仍需攻坚克难、投资端存量问题与新增风险并存之外,保险业还面临四大风险和挑战:财产险行业保险风险需持续关注;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压力较大;保险公司治理能力需持续提升;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存在不足。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