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句名篇默写
1.阿房宮赋(5年2考)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013·全国Ⅰ卷)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①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2016·全国Ⅱ卷)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③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④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⑤!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 ①其:苏教、粤教版教材中为“乎”。②西东:苏教版教材中为“东西”。③不见:语文、鲁人版教材中为“不得见”。④剽:苏教、粤教版教材中为“摽”。⑤呜呼:苏教、粤教版教材中无“呜呼”。⑥嗟乎:语文、鲁人版教材中为“嗟夫”。
【本篇理解性默写集锦】
(1)《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一句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6)《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奢华,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且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 《阿房宫赋》中,杜牧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极写秦人视六国宝物如土石,突出表现秦王朝的纷奢。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的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的语句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年2考)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016·全国Ⅰ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012·全国卷)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的强盛局面,英雄孙权的流风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是“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10)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的典故,批判了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行为。
3.水调歌头(5年0考)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使离别之憾在兄弟友爱中得到补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人生和自然都是难以完满的,因此,人们常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来劝慰人不要过于忧愁悲伤。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的句子,句中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相似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直接描写月光流转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富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登飞来峰(5年1考)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013·大纲全国卷)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也不禁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登飞来峰》一诗中,语意双关,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登飞来峰》一诗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古代文化常识
官职典制——地方官职、武官官职
(一)地方官职
【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即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内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二)武官官职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在江宁。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之职,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三、易错易混成语
易张冠李戴的成语(一)
【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名誉像山和水一样永久流传。后比喻恩德、情谊深厚。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侃侃”本为刚直之意。人们大多用此成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不亦乐乎】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不一定非表示乐不可支。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不能表示身体力量强大。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不能表示人“脱胎换骨”,变化很大。
【不胫而走】形容消息传得很快。如果表示东西丢失应用“不翼而飞”。
【不可收拾】指事情坏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不能用于毫不犹豫地干坏事。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形式。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误用于一切倡导人。
【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与“患难与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