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折柳送别寄深情
古装电影和电视剧里,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送别情景:一位文人墨客,在江边或者河边折下一只碧绿的柳条,赠与即将与之分别的那个人,满眼离愁,满目忧伤……
还有,亲朋好友分离在即,送行者就会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这也成为了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或者说,这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时尚。
折柳送行,就成了古人在送别时候的特有仪式,的确雅致,也的确别具一格。
翻开古诗词,折柳真的是贯穿了我们古人送别的每一个朝代、每一种送别的情景。
为什么古人送别偏爱柳?主要是跟“折柳”一词的用意有关系,也跟“柳”字的谐音“留”有关。
02.为何古人偏爱柳
“折柳”一词,蕴含着“惜别怀远”,意味深长。
我国的将柳和分别、离别的情思第一次在诗句中体现出来,最早应该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意思是说:“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古时的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送行者的挽留之意。
离别之时赠送柳枝,表示我对你的恋恋不舍、不忍别离、盼君留下的难分难舍的心意。
汉魏南北朝时期,虽然折柳送别的习俗存在已久,但是把这种情绪融合在诗句里,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确不是很多。
比较著名的首先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开创的宫体诗、创作的《折杨柳》一曲: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
语言缠绵优美,让人感觉到一缕似水的柔情,从“杨柳”到“相思”,过渡的无比自然流畅,把“杨柳”和“相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有挽留之意,又有不得不送别的无奈。
还有一首应该是梁元帝萧绎的《折杨柳》一诗: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萧绎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他确实是一个被做皇帝耽误了的诗人。在他这首《折杨柳》里,离别愁绪、思念绵绵的滋味,让离开的人只能紧紧握住手中的一支柳条……
北朝乐府的《鼓角横吹曲》中,也有一首《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行客人。”
南北朝时期的岑之敬也有一首著名的《折杨柳》:“塞门交度叶,谷口暗横枝。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
大意是:在门外叶子交织在一起,门口横着几枝。跟着曲子折下几枝,非常不舍别离。
到了唐朝,大唐盛世的得天独厚,层出不穷的文人墨客,仿佛要把中华所有的绝顶诗句都写尽!“折柳送别”也在唐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折柳送别”也是与众不同——
《劳劳亭》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都是不想品尝送别、离别的愁苦,所以连柳条都不让它变青了。
《早春寄王汉阳》里:“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春夜洛城闻笛 》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我最爱的,还是李白那首《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代刘禹锡《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可见,除了在离别之际折柳相赠,在思念故旧的时候也会折柳寄情。比如张九龄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折柳送别”、“折柳寄情”,这样的情感,从唐朝又延续到了宋朝。“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他的千古名作《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不仅成为柳永闪耀在宋词里的千古传唱的名句,也成了折柳送别的诗词中,最催人泪下的一句。
“折柳送别”里不仅蕴含着一种对亲朋好友“春常在”的美好祝愿,还因为柳枝随处可活的顽强生命力,寄意于亲友离别家乡之后能够像离枝的柳条一样,在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随遇而安。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03.往日依依今在否?
柳,除了赠别、挽留、寄托思念、寄托思乡情怀,还代表了爱情。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
这首《章台柳》的作者是韩翃。关于章台柳,还有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柳氏传》,又名《章台柳传》,唐代传奇小说,收入《太平广记》485卷,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时也收入了此篇。作者是许尧佐,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只知他唐德宗时考中进士,为太子校书郎,官至谏议大夫。
《章台柳传》写的是唐朝天宝年间,寒士韩翊(一作韩翃)与富而爱才的李生为友。李生有舞姬柳氏爱慕韩翊,李生得知后便将柳氏嫁与韩诩。
后爆发安史之乱,两个人于战乱时失散。柳氏剪发毁形,寄身法灵寺;而韩诩已入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为*。两京收复后,韩翊使人找寻柳氏,写下了这首《章台柳》。
柳氏悲喜交加,答诗一首——“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但是不久后,柳氏为京中蕃将沙吒利(一作沙叱利)劫去。但是好在结局,虞候许俊在沙吒利宅救出柳氏,使二人团圆。
许尧佐通过这一幕发生在动乱岁月中的悲欢离合,表现了柳氏对爱情的坚决,也从侧面透露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祸。
昔日青青的章台柳,今依在,一直在,长条似旧垂,就好像爱情从来都没有离开。
柳树本身蕴含了这么多情感,含蓄却浓烈,炽热又长情,难怪古人对它这么偏爱,难怪在古诗中有那么多关于柳的存在。
04.总结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折柳送别,今天我们的送别就没有没有那么伤感。
这倒不是说我们比古人薄情,而是我们今天的交通比古时候更加发达,想念一个人了,即使天涯海角,一张机票,也把我们送到思念的人身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