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声现象
0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6、生活中的声音
(1)耳聋: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2)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3)骨传导及实例: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02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1)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1)定义: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2)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03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04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1)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的产生或消声或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或吸声或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或隔声或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