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秦王李世民如愿以偿夺得皇位,成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而那些一心跟随李世民打拼的心腹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纷纷跻身于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其中有五人因功勋卓著而得到了国公爵位,这五人是:齐国公长孙无忌、邢国公房玄龄、吴国公尉迟敬德、蔡国公杜如晦、潞国公侯君集。(注:唐朝共有九等爵位,国公排名第三等,仅次于郡王)
在上述这份国公名单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核心智囊,同时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李世民之所以能在这场行动中大获全胜,长孙无忌等三人居功至伟。而尉迟敬德则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神勇,亲手射*齐王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还在兵变后“擐甲持矛,直至上所”,逼迫唐高祖李渊接受既成事实。所以这四人被封为国公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毫无争议。那么侯君集又是凭什么被册封为国公呢?
侯君集早年加入秦王幕府,随李世民征讨有功,但具体什么事迹并无记载,由此推断他所立的表现应该没什么过人之处。“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侯君集只是秦王府的一名普通武将,爵位是全椒县子(正五品上,九等爵位中排名第八)。从县子到国公相差五个爵位等级,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和正部级的差距。那么侯君集究竟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什么样的大功,才能一步实现这种几乎不可能达到的跨越呢?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旧唐书》对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只有一句话:“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书》的记载更简单,只写了七个字:“预诛隐太子尤力。”史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比较详尽,比如张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高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这些在“玄武门之变”中位列第二梯队的功臣都有具体事迹可查,为什么侯君集作为第一梯队功臣反而不知道他立功的原因呢?唯一说得通的理由只有一个:侯君集所立之功可以封赏,但不可以宣扬。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长安皇宫北部的玄武门附近。可让人感到非常迷惑的是,宫门口*得昏天黑地,宫内的皇帝李渊却毫不知情,而且还带着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一帮中枢大臣“泛舟海池”。此外,宫里的侍卫、宦官、宫女也没有一个人跑去向皇帝通报消息,好像整座皇宫突然与外界完全隔离了,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所以李渊及中枢大臣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却在宫内海池中划船游玩只有一个原因:他们已经被李世民派去的人控制住了。
李世民派了谁过去执行这项关乎成败的任务呢?史书上没写,也不可能会写。但从事后论功行赏的角度来分析,只有不知道干了什么,却能一下子从“副处”跃升“正部”的侯君集符合这项条件。
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按罪当诛。可李世民却替侯君集向众臣求情说道:“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侯君集在唐初“家国未安”之时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武将,史书上也查不到他有什么“实展其力”的表现。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让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家”和大唐王朝的国同时安定了下来。
当然,谋反这种大罪在古代是非*不可,哪怕皇帝求情,满朝文武也不答应。最终侯君集坐罪处死,但李世民念其功绩,还是特赦了他的妻儿,流放至岭南。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