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头条读到:
◆喝火令·旧歌难唱少年怀
当代·黄永强
愿醉千年卧,何愁壮志埋?
旧歌难唱少年怀。
伤感凭栏无语,唯有泪流腮。
自是伊人去,心中长满苔。
世间情字总难猜。
雾里寻花,雾里望长街。雾里艳芳无数,哪朵为君开?
留言:哪应仄。喝火令只一例。
作者回复留言:
回复留言:是吗?我还真不知道"哪"和“那”是通用的。一个仄声,一个平声,一个是疑问词,一个是代词。
独具慧眼
因真心愿向黄先生学习,就上网查了一下度娘,不能释疑。又查了《辞海》。结果如下:
百度
一、哪
1、哪:nǎ ,něi ,na,né 。从口、那声。
2、哪:nǎ 。本义:疑问词,后面跟名词或数量词,表示要求在所问范围中有所确定。
3、哪:něi 。衍义:引申指""哪"和"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
4、哪:na 。衍义:用作助词,"啊"字受到前一字韵母n收音的影响而发生的变音。
5、哪:né 。衍义:特指"哪吒"中国古代神话里的神名("吒"读轻声)。
二、那
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音有nǎ、nèi、nà或者nā等,最早见于《说文》小篆。
1、"那"本从"冄"声,即"髯"的本字。
2、当"那"用于地名时,读作nuó;
3、古代表示疑问副词或者疑问代词的"哪"也多写作"那",读作nǎ;
4、现代汉语常用的表示指示代词的"那"则读作nà;
5、用作姓的"那"则又读作nā;
6、"那"还可以通假为周代的国名"聃",此时读作nán。
辞海
一、那
①那nà远指之词。与“这”相对。
②那nèi“那一”的合音。
③那nǎ同“哪”㈠。
④那něi“那一”的合音。
⑤那nuó“多”、“美好”、“安闲貌”、“奈何”、“对于”、通“挪”。
⑥那nuó作语助,表反诘。
⑦那nè见“哪吒”。
⑧那nā见“那桐”。
二、哪
①哪nǎ表疑问句的词。
②哪něi"哪"和一的合音。
③哪na表警戒语气。
④哪né又读nuó见“哪吒”。
通过查证对比,百度3、古代表示疑问副词或者疑问代词的"哪"也多写作"那",读作nǎ;《辞海》③那nǎ同“哪”㈠。无论百度还是《辞海》“那"同(写作)"哪"都是读作nǎ,属平声。
黄先生说:“真细心!原作“哪”为“那”,因那与哪其实是通的,前人诗词多有范例,后来发表的刊物都把我“那”改成了“哪”,我也只好如此了,对于词作而言,一字平仄之失并不是多大问题!"这是糊弄读者。
“对于词作而言,一字平仄之失并不是多大问题!"
真是这样吗?否!
读词、填词,无论读者、作者都知道填词规则不容打破,不遵守填词规则,那就不叫词作品。喝火令《钦定词谱》只有黄庭坚《见晚情如旧》一例,此词无他首可效。此词后段最后一句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喝火令》每个字平仄都依《钦定词谱》,没有可平可仄之字,因而被后人称之为最难填的词。而黄先生后段最后一句“哪朵为君开?",的“哪"字属平声,出律了。
但黄先生却说:“对于词作而言,一字平仄之失并不是多大问题!"
即然并不是多大问题,就到他家学习学习,游览他的作品,诗词作品不少,又读了他的理论文章。摘录一节:
"诗词,首先是与音乐性相关的一种文学体裁。要相信,古人定了那么多规矩,不是故意为难作诗之人的,而是为了音协与声美。而诗的外形式直接会影响诗感。一首读起来不畅及拗口的诗,必定是有问题的。
如今,有一些格律诗诗人,写出的诗乍一看有点意思,但耐不住推敲与细品,其因主在诗作内外形式的不精准、不恰当、不协调。这类作者的作品往往是比较粗糙的。"
觉得所论极是。又读了黄先生填的一首《喝火令•恋词千首为谁呈》
当代·黄永强
好梦年年减,霜丝夜夜增。苦听残雨待天明。
吟得行云流水,吟不得愁生。
欲酿相思酒,终成带发僧。恋词千首为谁呈?一世浮名,一世泪盈盈。一世玉堂高马,不及有贤卿!
发现“吟不得愁生"句中的“不得”二字,都出律了。此句平仄为:平仄仄平平。
不得 [bù dé]:不能;不许。不能得到;找不到。
不得 [bu de]:用于动词后,表示不能够或不可以。“吟不得"吟是动词,因而“不得"[bu de]是(轻声)平声。
如此看来,黄先生填词是不拘“平仄之失”,起码对《喝火令》填词规则不甚了了,但他却是诗词学者。不知其他作品是否也如此一般。黄先生对读者善意留言,采取的是偷换概念,自以为是来回复,却是有失大家风范。
我们来看例词:《喝火令》·黄庭坚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禁。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词无他首可校。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