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流调信息牵动着每位厦门市民的心。
相信很多人有疑惑:
那些确诊病例的行程,密接、次密接人群的活动轨迹是怎么来的?
厦门日报记者带您一起走进市疾控中心流调大厅,看看流调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迅速就位】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
流调就像拍一条vlog,流调人员要描绘出主人公近期的点滴生活:旅行、逛吃、拍照、打卡……在过去这一段时间里,主人公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发生的那些事,都需要了解清楚。
流调人员就像是战疫一线的“福尔摩斯”,他们抽丝剥茧,24小时内通过线索弄清传播链条——发现密接和次密接人群,并找出引起疾病流行的主要原因,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
为了以最快速度排查出密接人员名单进而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厦门流调工作人员每日高强度工作,只为控制疫情蔓延争取宝贵时间。
当一个确诊病例被发现时,往往意味着其接触的人也有潜在风险。尽快找到所有被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疫情防控的不二法宝。
任务重,时间紧,流调人员迅速就位,从接触流调对象开始,流调人员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核心信息调查,将确诊病例等人员核心信息推送到福建健康大数据库,将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应隔尽隔,完成初步流调报告。
制图 / 张平原
【流调电话】帮助寻找病例“丢失”的记忆
一份流调报告的完成,往往需要通过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电话询问。为了更完整地还原病例的行程轨迹,流调人员必须一问再问,各种细枝末节都不能放过,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流调电话一般这么问:
首先是个人信息:姓名、年龄、身份证、现住址等;其次是健康状况:近期可有不适?近期是否就医?是否做过核酸检测等;
再次是疫区旅居史:是否去过疫区?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等;
紧接着是交通工具:是否乘坐飞机、火车、汽车、公共交通等;
最重要的病例密接史:包括共同居住人、近距离交流人员、同事同学等。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让当事人回忆起自己最近14天的行程并不容易。
流调人员要引导他们回忆起确诊前14天到隔离前的全部行程,帮助他们找回“丢失”的记忆,在短时间内完整地还原活动轨迹。有时还需要安抚对方的情绪,充当起心理疏导师的角色。
每一份流调报告都来之不易,除了需要帮助确诊病例或密接者找回“丢失”的记忆,流调工作还会遇到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个别人员不理解、不配合,有的以为是诈骗电话直接挂掉,有的还会隐瞒重要信息……
【不漏一人】形成完整证据链 时间点不留空当
流调工作非常严谨,调查对象所讲的内容,每一个时间点都不能遗漏,还要完整衔接,不能有空当;每个环节做的事情、接触的人都要尽可能详细,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不能漏掉一个。因此,流调人员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做到不漏一人、不留盲点、杜绝隐患。
此外,流调人员通过与公安、工信部门的密切配合,可以获取相关人员的更多信息,确定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
【走访现场】还原病例活动轨迹
为了精准绘制相关人员行动轨迹图和时序图,流调人员需全副武装穿好防护服,穿梭在异源隔离区和其他高风险区与相关人员沟通,到现场实地了解病例活动场所的环境布局、走访有关知情人等。
比如,病例曾去过一家餐厅吃饭,流调人员就需要知道病例坐在哪张桌子上,周围的人多不多,有没有戴口罩,当时餐厅环境是什么样的……然后根据线索去实地查看,通过实地的通风情况、桌子的摆放距离等信息,预判周围人员感染的几率,从而更进一步划定密接者和次密接者。
接到任务后,流调工作组24小时不间歇,夜以继日地调查病例感染来源、追踪密接者、完成流调报告,第一时间把病例、密接者、次密接者等的信息上传。
在每一份看似简明的“流调报告”中,流调员们已经完成了细致的梳理,以便有关人员及时进行隔离观察,所涉及的相关居住场所和活动场所及时进行终末消毒。有效控制和防范疫情传播风险,这是流调工作的意义所在。
(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 通讯员 陈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