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阐释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揭示了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战略资源,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语言文字战线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深入学习领会**在殷墟遗址考察、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中国语言国情,把握时代使命责任,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语言文化之力。
一、薪火相传,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2019年,**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会同中央宣传部、文旅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八部门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
截至目前,工程已整合全国优势力量搭建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深入挖掘阐释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首批共有17家高校和文博单位入选,4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部署重点研究项目近200项,产出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出被学界誉为“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甲骨文摹本大系》,发布《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故宫博物院藏古文字数字平台,《北京大学藏秦简牍》等重要成果,为探究早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作出重要贡献。召开殷墟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研讨会、古文字与人工智能研讨会等,打造推广普及品牌项目“汉字与文明大讲堂”。推进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实施,建立青年学者联盟,促进古文字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二、立德树人,全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语言文字战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将其创新转化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厚文化土壤,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为目标,启动实施全民阅读标准建设工程,助力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服务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将甲骨文等古文字知识和思想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编撰《课本里的汉字探秘》、《汉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等系列普及读物。推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打造精品慕课,“名家讲坛”、戏剧化课堂等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播品牌。
三、守正创新,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聚焦数字化赋能,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播、转化创新。上线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汇聚近百项高质量语言资源,打造汉字信息服务、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等20余项数字化语言服务。加强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科技引擎、服务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聚合门户。指导实施中华精品字库工程,计划精选100位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电脑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目前已完成颜真卿、柳公权等40款字库产品。设立“古籍整理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等系列项目,建设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等国家语委研究型基地作用,加大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研究力度,助力文化自信自强。
四、凝心聚力,深入开展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促进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我国语言资源进行多模态、全息化、标准化的记录与保存,让跨越千年的中华语言文字永存后世、永久流传。一期工程已完成全国34个省区市(含港澳台地区)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覆盖国内120余种语言和方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工程先后出版《中国语言文化典藏》(50册)、《中国濒危语言志》(30册)、《中国语言资源集》等标志性成果,打造研究应用类地方标志性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构建大规模中国语言资源知识图谱,建设工程采录展示平台,推动智能挖掘和应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我国首部大型语言类人文纪录片《中国话》,提升全社会的语言资源保护意识。
五、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广传播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教育部、国家语委2014年启动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截至目前已梳理1100余条反映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文化术语,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等170多种术语系列图书,形成“图书 数据库”的立体化产品体系。与“一带一路”沿线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38个语种的国际版权合作,工程成果被全球150余家知名图书馆收藏。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举办“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端论坛”。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的国际话语体系及话语能力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顾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语言文字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极大激发了语言文字战线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把握。语言文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既集中展现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五个突出特性,为推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中国语言文字贯通古今,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根系血脉。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我们将加大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力度,助力推动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中国语言文字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写照。中国语言文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在于其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显示出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我们将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新发展,构建充满生机的和谐语言生活。
中国语言文字跨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维系纽带。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我们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语言文字载文促融,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塑造力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汉字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能够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我们将持续促进语言文字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融合发展,加强与各国的语言文化交流,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中国语言文字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重要体现。语言是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纽带。以中国语言文字为载体,中华民族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我们将不断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推广传播,向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我们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对教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育、以教兴文,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