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黄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1岁。
向欣然生于1940年,浙江镇海人。他于1950年来汉,先后就读于汉口宁波小学、文华中学,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63年分配到中南建筑设计院,1978年参与黄鹤楼重建工作。
他曾说,“除去10年‘文革’,我有20多年时间可以安心工作。但称得上我做贡献的项目,是我以主创和第一设计人身份所设计的两个工程:其一是黄鹤楼重建,其二是湖北省博物馆新馆。这两项工程均获建国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中南院建院以来所做的工程共有5项获此殊荣,我很荣幸地占了二席。”
在向欣然看来
虽然他设计建造了黄鹤楼
但是黄鹤楼成就了他的人生高度
而他的命运也因为黄鹤楼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座楼 一个人
两者相依 成就了彼此的故事
当年黄鹤楼重建计划,一度被搁置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已有近1800年历史。最初,被用作军事瞭望,至唐代,军事功能淡出,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登临揽胜,吟诗作赋的风雅之所。古代的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西头濒临长江的黄鹄矶(又名黄鹤矶上),距现在的黄鹤楼直线距离约1公里。
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古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清朝的“同治楼”,公元1884年毁于大火。"同治楼"被毁后,不少有识之士想重建黄鹤楼,但因战争、经费等诸多原因,均未能如愿。
1955年4月,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需占用黄鹤楼原址,武汉市政府决定拆除原址上的奥略楼等建筑,易址重建黄鹤楼,并通过报纸正式公布了这一消息。当时,楼址选定于蛇山最高处的高观山,即今天黄鹤楼公园白云阁所在位置。因历史原因,重建计划被搁置。
197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启黄鹤楼重建工作。省领导踏勘蛇山现场后,决定将重建地址改在离长江更近,地势更开阔的蛇山西头原高炮阵地,即今天黄鹤楼主楼所在位置。重建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经过层层遴选,向欣然设计创作的黄鹤楼方案脱颖而出,于1980年2月被确定为最终方案。该方案以清朝黄鹤楼为蓝本,特点是“高五层、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看上去既像“清楼”,又与“清楼”有着显著的区别。
“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他语惊四座
当初,向欣然根据史料,特意选择在黄鹤楼以东、游人登楼必经之地重建一座新的搁笔亭。这座亭子长8.5米,宽8.25米,高8.72米,规模宏大,造型巧妙。原本是重檐歇山屋顶,却在正面突起一座牌楼,采用类似黄鹤楼屋顶的处理手法,极富特色。建筑飞檐飘逸,翼角张扬,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此种类型高规格的亭子,当时国内并无第二座。
除此之外,他还设计建造了南楼、白云阁、涌月台、鹅池、跨鹤亭等一系列人文景点以及建筑。黄鹤楼重建工程几乎占据了向欣然整个职业生涯,他说,“我自己有两个儿子,但我一直把黄鹤楼当作第三个儿子。”
重建黄鹤楼,光修建主楼,预算就需要600万元人民币。而那时中国经济还很困难,出于成本考虑,有人反对重建。即便重建开始,也有专家不看好黄鹤楼的前景,认为30年也收不回这笔投资。
向欣然认为,他们低估了黄鹤楼的经济价值,也低估了湖北的发展速度。在重建黄鹤楼的一次协调会上,有领导问向欣然:你能把黄鹤楼搞好吗?向欣然答: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恶补中国建筑史知识,1.8米的个子体重曾直降到120斤
重建工程开始后,为了应对仿古建筑施工图设计的需要,向欣然“恶补”了中国建筑史和古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外出求师,向一些名家请教。他曾说,实际上,后续的设计就是一个边学习边设计的过程,可谓是“带着问题学”,“急用先学”,“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