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自古以来一抬头就可以看见的蓝天活星空十分富有吸引力,非常容易引起人类的想象和研究。经过一代代人类的不懈探索,我们终于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
对于庞大的太阳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太阳系由哪些星体构成。据科学家研究,我们可以把太阳系的构成星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和彗星这几种。其中,恒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仅仅是太阳这一个天体就占据了太阳系已知质量的99.86%。正因为太阳拥有如此高的质量,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运动。而行星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则是著名的太阳系八大行星。这八大行星又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两类。 通过类别的名称
,我们不难发现行星类别的划分标准,类地行星就是拥有和地球相同特征的,体积较小,密度较大,自转速度缓慢,卫星较少的行星,包括地球,水星,火星和金星。类木行星就是和土星特征相似的自身体积较大,平均密度较小,自转速度快,卫星较多的行星,包括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几个行星。科学家们把由彗星和小行星这两种密度小,质量轻且在太阳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天体构成的集合称为太阳系小天体。那么,由恒星,行星,彗星和小行星所构成的太阳系到底有多大呢?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似乎太阳系的大小就是太阳与八颗行星之间的距离。由于太阳系实在太大,用我们所熟知的计量单位难以清晰表述,所以我们引入一个天文单位的概念。一个天文单位的大小就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496亿公里,天文单位还可以用AU简便表示,也就是说1AU=1.496亿公里。我们从太阳到八大行星再继续往宇宙外看,会看到太阳系中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就像是一个充气的游泳圈,在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外围。柯伊伯带可以说是一个由岩石,水和冰等物质所组成的小型天体
1·集合体。柯伊伯带的起点在海王星的轨道处,终点在距离太阳55个天文单位的地方。那么距离55个天文单位的柯伊伯带就是太阳系的终点了吗?当然不是!我们继续往太阳系外面探索,来到了奥尔特云。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和行星的星云所残余的物质而组成的,包裹着太阳系的物体。通常将奥尔特云称为太阳系的边缘带。奥尔特云所占空间巨大,距离太阳最近处有2000个天文单位,距离太阳最远处有十万个天文单位。遗憾的是,人类目前还从未有空间探测器到达奥尔特云,根据科学家推测,人类目前行动速度最快的旅行者一号需要300年才能抵达奥尔特云,如果想要穿越奥尔特云的话更是需要3万年。所以,太阳系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大。
在人类所有的历史上,我们始终不曾放弃对星空的浪漫幻想,相信我们终将会用智慧去更多的了解头顶的这片星空,九天寰宇皆可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