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喜马拉雅FM灰鸽叔叔的精品课《五分钟读懂朋友圈》
编辑丨何嫱
英格兰点球大战总比分5:4淘汰哥伦比亚晋级八强,一时间,又掀起了一场关于“点球大战”这个赛制的讨论。和篮球、排球不太一样,足球这个鬼东西,在一定要分出胜负(例如淘汰赛)的场次里,如果双方一直战平,就会直接切换比赛形式——点球大战。
篮球如果打平,就会进入无止境的加时赛;排球更简单了,领先两分者胜。全场制的篮球没有什么罚球大战,大家排着队上去罚篮;排球也没什么发球大战,地上画个圈看谁能把球发进去,整个比赛的样态始终如一。
点球真的公平吗?足球的比赛时间一到,22个人就突然领了新的角色包:原先跑动最少的门将成为主角,然后大家排着队轮流打门。原先的对抗肉搏战突然变成了狙击战,团队配合突然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更重要的是:有着巨大的偶然性。
C罗那么头部的球星,照样被伊朗门将扑出了点球;三狮军团那么牛皮哄哄的球队,一直到今天早上,才赢得了建队以来,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点球大战。
观众都希望水平高的球队能赢,所以点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水平,一直受到质疑。
历史上有过两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个,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足联推行过“金球法”,又称“突然死亡法”。
因为数据显示,一旦进入加时赛,两队都会显得更保守。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谁都不敢弄险,往往是一边应付一边布局点球大战。既然加时赛如此沉闷,那就下个猛药——谁在加时赛里进球,比赛就直接结束,进球者胜。鼓励大家在加时赛里继续撒丫子打。
但后来人们觉得这个举措也不太公平:虽然点球出现的概率降低了,但“猝死”这件事情实在不是太好接受。就像一个人本来就重病缠身,死了的话大家还有点心理预期;现在一个人刚刚还好好的,谈笑风生吃着面呢,突然就咣当一下倒下去了,从情感上也支撑不住。
足球一个很有魅力的事情,就在于落后者的殊死一搏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革是美国大联盟。当时美国刚刚开启职业足球联赛,众所周知,美国不是一个足球氛围很浓厚的国家,点球那么无聊的事情,美国人民当然嗤之以鼻。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改动。
进攻球员有5秒钟的时间,从35码处起跑,守门员也可以冲出大门。简单说,就是一个限时5秒钟的单刀演练。这绝对是一个双击666的创意。毕竟限时单刀确实更能展现技术与速度。球王贝利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建议。
但这事儿没坚持下来,也没推广下去。因为千算万算,漏算了一点:守门员可以犯规的。
我被你晃过去了,我一个鱼跃把你丫扑倒行不行?常规时间里,守门员敢这么干,就要吃红点套餐。但点球大战里,你难道还能把我罚下去?于是大联盟采取了后续措施:如果守门员犯规,就进入正常的12码点球大战。
但这样一来,点球大战就更冗长了,而且前锋显得很苦逼:我被你连铲带抱啃了一嘴泥,结果你拍拍屁股说,来来,别闹了,咱正常罚个点球。耍猴都不带那么随意的,所以这个看起来特别赞的改革也无疾而终,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点球当然不能代表一支足球队的水平历史上对点球的变革,大多按下葫芦浮起瓢,反而是因为他们过多考虑了“能力”。
金球考虑了攻击能力,却剥夺了落后者追赶的权利;35码考虑了技术能力,却留下了判罚规则的漏洞。在一个异常消耗体力,进球本身就极其艰难,不可能通过无限制加时来决定胜负的赛事里,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对体力消耗也有限,判罚压力也不大,同时能让双方对结果都心服口服的比赛形式?
你看,是不是只剩下了点球?就像很多人说高考不公正,万一有平时特别优秀的考生临场失常呢?结果有人琢磨出了很多“综合评价”,这个也能加几分,那个也能加几分。折腾了一圈大家发现——还是裸考最公正。鬼知道那些加分的水分有多大呢。
临场能力,其实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就像点球点前的心理素质,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如果扛不住,只能证明你没那么优秀。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优秀,在点球大战里落败太冤了,那么在90分钟里解决战斗便是!
关于主播:
灰鸽叔叔——资深媒体人,曾任第一财经广播总监、上海新闻广播编辑部副主任。五分钟读懂朋友圈,就能对身边的人多熟悉一点,就能对这个世界对了解一点。聚焦新闻头条,热评社会新闻,带你从多种角度透析社会众生百相。
关于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平台,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不用看,听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