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匈奴单于大概要算呼韩邪单于了,知名度高于著名的冒顿单于。他之所以名声如此之大,并不在于他的疆域如何大、军队如何强或牛羊如何多,盖因他做了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事情:
第一,在困境之中接受了汉朝的帮助,投靠了汉朝,让中央的统治者感觉到了什么是泱泱大国,达到了圣人说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境界。
第二,呼韩邪单于在到长安进行友好访问时,把大汉帝国最美丽、最有气质、最能代表古代妇女优雅风格的王昭君(王嫱)要走当了阏氏。
新中国元老董必武老人曾经赋七绝一首,称赞呼韩邪单于和王昭群夫妇俩对平息战乱、促进民族友好所做的杰出贡献: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位于呼和浩特近郊的昭君墓
东西两汉北方面临强大的匈奴,边患十分严重,连年战争,令无数胡汉百姓葬身于战火中,虽不乏间或的和亲,但战争却一直是主旋律。民间传说王昭君去匈奴和亲是不情不愿的,在走到匈奴王庭今呼和浩特近郊的大黑河时,纵身跃入这条黄河的支流……这当然是传说,但也表达了民间对向匈奴和亲的不甘。连年烽火成就了诸多百战名将,像如西汉的卫青、霍去病、张蹇、李广,东汉的窦固、窦宪、班超等都是两汉超一流的战将,因为杰出的战场表现或战争功绩而彪炳史册。
我们今天说的是另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虽然他的名头不及卫青、霍去病那么响亮,但他同样为维护大汉帝国的边境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他的那句名言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名言和霍去病的“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一样,奏响了西汉抗击匈奴的最强音。
说这句话的人,是陈汤。
不过,说起陈汤,还得从呼韩邪单于说起。
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影视形象
呼韩邪单于投靠大汉之后,从富庶强大的中原王朝攫取了一票又一票的好处,眼见着从一个穷途末路众叛亲离的亡国君主,因为得到了汉朝的帮助,就变得兵强马壮、富得流油。这一切,都让呼韩邪单于的哥哥兼政敌郅支单于恨得牙根痒痒,前不久,弟弟还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这一切,本来应该是自己的。原本纵横草原不可一世的大匈奴,如今居然分裂成两部,弟弟呼韩邪单于成为南匈奴之首,自己率领落败的北匈奴,在故国游荡,朝不保夕,虽然一度强大,但毕竟是孤立无援哪!甚至在一怒之下*死汉朝和平大使谷吉之后,不得不向西迁徙,去投康居国,这一切,都是呼韩邪单于的错!
看来这郅支单于的头脑,确实不如弟弟好使,打不过人家汉朝,还敢*人家的使者,*了人家的使者,又不敢正面硬扛,只能灰溜溜跑路。这一跑就是上万里,从北亚一路跑到了中亚。
头大无脑的郅支单于一路骂骂咧咧,带着残余的部众到了康居国。
郅支单于
康居国曾是中亚大国,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据说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马萨格泰人,一度强盛无比,曾令伟大的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无功而返,曾令万王之王大流士折戟沉沙,甚至割下了波斯帝国缔造者居鲁士大帝的的头颅……但这时,康居国的荣光已经暗淡了,他们请郅支单于来是搬救兵的,他们遇到了麻烦,东边的乌孙国仗着自己身高马大,经常欺负康居国。
作为北匈奴第一任大单于的郅支同志,率领着他的健儿们一路风餐露宿、顶雨冒雪上万里,终于来到康居国,见到了比自己更缺心眼儿的康居王。回头一看,五万匈奴大军,只剩下了三千人。以一人之身,换得敌人四万七千人的性命,划算!够本儿!如果谷吉泉下有名,想必也会暗自得意。
总之郅支单于和康居王这两个活宝胜利会师之后,都非常高兴,一个正缺牛羊正缺地盘,康居人献上了;另一个正缺军队正缺战力,匈奴人奉出了;都有一种正想睡觉有人递了个枕头的感觉。为了表示合作诚意,康居王把女儿嫁给了远道而来的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也本着互通有无的原则将女儿嫁给了康居王,双方互为同志加互为翁婿,战斗情谊十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