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捻军的打击,穷于应付的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
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在对待如何解决一系列内忧外患的问题上分为了两派,分别是“洋务派”与“顽固派”。其中,以总理衙门大臣奕诉、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负责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诉,领衔上奏了《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标志着洋务运动在中华大地上的正式登场。直到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就基本建成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制造,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尝试“求富”之路。此后十多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其翻译的西书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著作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技术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洋务运动的意义:
洋务派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和近代海军,同时对陆军的武器装备进行改进,还建立了近代军事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新式的陆海军人才。这些都放慢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速度。
此外,洋务运动在开始兴办军事工业时,为了解决资金、原料、交通问题,催生了民用企业的崛起。洋务运动动摇了商鞅变法以来的中国几千年文明当中“重农轻商”的概念,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以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