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F1车迷来说,4月属实有点漫长,在没有比赛可以看的日子里,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些F1的冷知识吧;
今天跟大家唠一唠“F1轮胎”的那些事~
在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中,单座赛车的速度可以轻松超过300公里/时,也会在进弯时具有极高的速度,承受惊人的G力。
在这些情况下,赛车必须时刻保持贴于沥青路面,这绝不是只凭运气就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F1赛车唯一真正接触到赛道的部分,轮胎对车手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支车队都会仔细计划如何适配轮胎,使用多少圈数以及最理想的换胎时间,同时也要考量对手的战术选择。
今天我们就从规格、供应商演变等方面为大家介绍F1轮胎的演化史,让你通过本篇文章就能够对它了如指掌。
01
F1轮胎历史
回首F1七十二年的发展历程,轮胎作为赛车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其规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多达9家轮胎供应商曾经在F1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烙印,它们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功成身退,有的仍然在赛道上驰骋。
F1轮胎的发展,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有沟槽的窄胎,到70年代的光头胎,再到90年代末再次使用带沟槽的宽胎,11年后光头胎在2009赛季再次回归。
早期F1轮胎与民用车轮胎几乎没有差别,但随着赛事的发展,F1的发动机排量由1.5升增至3.0升,马力的增长对应着速度的飙升,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轮胎抓地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从F1诞生至今,曾有多家轮胎供应商活跃在围场内,倍耐力、邓禄普和英格尔伯特、邓禄普、固特异等著名品牌曾分庭抗礼;雅芳、火石、马牌等也曾在围场内留下印记。
2011年开始,F1开启单一轮胎品牌时代,倍耐力成为唯一轮胎供应商至今。
02
F1轮胎规格
作为技术规则全面变革的一部分,2022年倍耐力开始提供18英寸的轮胎,取代此前的13英寸规格。包括外形、结构和配方在内,轮胎的每个方面都是从无到有。
倍耐力投入超过10000小时的室内测试、5000小时的模拟器测试以及70种虚拟开发的原型,生产出30种不同规格的轮胎,最终由车队对这些轮胎进行超过20000公里里程的测试。
倍耐力的F1轮胎系列包含两种类型。P Zero轮胎,用于干地沥青的光头胎,有五种不同的配方。
还有Cinturato轮胎,有两款,Cinturato绿色湿地胎,适用于略微湿滑的赛道,以及Cinturato蓝色全雨胎,适用于大雨场景。
P Zero轮胎和Cinturato轮胎都会出现在每站大奖赛的现场。
五款干地光头胎,被定义为C1、C2、C3、C4和C5,代表着五种不同配方,最硬配方的是C1,最软配方的是C5。
除了不变的绿色半雨胎和蓝色全雨胎之外,干地胎中配方数字最大的轮胎会标记为红色,在比赛周末中称为软胎;中间数字配方的轮胎被标记为黄色,称为中性胎;最小数字的轮胎则被标记为白色,称为硬胎。
不是所有五款配方轮胎都会带到每站比赛现场,每个比赛周末使用的是“提名组合”。
选定的三款配方分别是每站比赛的P Zero白色硬胎、P Zero黄色中性胎和P Zero红色软胎。基于每条赛道的不同特性和布局,每次选定三款配方作为提名组合。
一个标准的周末里,车手将被分配13套干胎、4套半雨胎和3套全雨胎。
对于晋级Q3的车手,这13套干胎中将有一套轮胎被指定为他们的Q3专用胎。在赛道干燥的情况下,正赛中所有车手必须使用至少两种不同配方的干胎。
03
轮胎特性
干地轮胎是胎面没有花纹的热熔胎。这种胎会在胎面温度升高后,自身融化呈凝胶状态,从而提高抓地力。
湿地胎和全雨胎的胎面有排水花纹。湿地胎应用范围很广,可在无积水或正在变*湿地使用;
全雨胎则能在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下每秒排出85升水,轮胎轮廓也专门做了提高抗滑水性能的设计。
轮胎的硬度是一把双刃剑。轮胎越软,其抓地力越大,磨损越快,升温越快;轮胎越硬,抓地力越小,磨损越慢,升温越慢。
自从F1取消进站加油以来,使用赛车载油量来进行的战术也就行不通了,自此轮胎的替换战术日渐丰富。2023年逐渐开始实行的新规,对各个车队及车手都是不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