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呦呦鹿鸣”到“逐鹿中原”,鹿在古代诗歌中都有什么寓意?
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之夜,王立群老师、郦波老师和杨雨老师给出了我们答案:
01
帝位和权利的象征
唐代魏徵在《述怀》一诗中写到:“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更表达了对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
尤其是白鹿,人们称之为“仙鹿”或“天禄”,视之为祥瑞神奇的瑞兽。古人认为“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又将白鹿的出现视为天下太平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古代瑞兽中唯有凤和麒麟可与白鹿媲美。
小说《白鹿原》中的地名,就因“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塬,以是名。”
02
象征超凡脱俗,与归隐有关
在道教中,鹿常常为仙人的坐骑,在道教神话中,仙人多乘鹿,所以鹿又被称为仙兽。李白一生热衷于寻仙问道,是一个最具道家气息的诗人,所以被冠以“诗仙”之称。在李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句子。
鹿被成为仙兽,大概是因为鹿的性格特征和道家所追求的隐士精神相契合。鹿幽居山林,逐食良草,安于自然,具有恬净无为的道家气息。所以,古代隐士以戴梅花鹿皮帽为身份、权威、修身养性的象征。所以,有一成语“鹿衣牧世”,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才能的隐士,虽隐于山林,但其高尚的情操仍能影响天下。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一诗中写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他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隐居鹿门。
03
迎宾的快乐
《诗经•小雅•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作为早期的宴会乐歌,后来成为贵族宴会或举行乡饮酒礼、燕礼等宴会的乐歌。
东汉末年曹操还把此诗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也歌唱《小雅·鹿鸣》之章,称为“鹿鸣宴”。
2019年5月15日下午,“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配乐诗歌吟诵开场,六位来自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菲律宾、泰国和叙利亚的朗诵者在中国民族乐器的伴奏下,使用各自国家的语言深情咏诵各国的经典诗作。来自中国的表演,是《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吟诵的《小雅·鹿鸣》。
陈更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非常认真地准备,希望表现出泱泱大国的气度,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
04
象征富裕
鹿,谐音“禄”,取高官厚禄之意,梅花鹿更是与“梅花榜”有一定联系,象征着读书人成名高中。
读过鲁迅《三味书屋》的朋友都知道,三味书屋挂着一副古画:古树下伏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其义就是:只要读书好,就会有高官厚禄,能享受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历史上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唐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05
象征长寿
鹿在中国文化中还寓意长寿,《抱朴子》云:“鹿兽千岁,满五百岁则失其色白。”
《述异记》也有记载:“鹿一千一年位苍鹿,又五百年化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中国有一种文化观念,吃啥补啥,鹿既然那么长寿,吃鹿肉就也能长寿,所以《述异》中说“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
鹿为长寿象征,所以鹿祝寿、祈寿的场合往往成为主题,在传统寿画中,鹿也常与寿星为伴。
06
象征爱情
甲骨文鹿字突出一双鹿角。《说文》中提到:“鹿,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由公鹿、母鹿成双出游衍生而有婚姻含义。而丽字本来就是与鹿有关的象形字,象两张鹿皮之形,古人嫁娶男方要送女方以两张鹿皮作为聘礼。
寓意迎娶美丽的姑娘!丽字的美丽之义则是后引申出来的。《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后人称夫妻为伉俪。而俪皮就是鹿皮。而美丽也被作为善良、柔美形容女子端庄、内敛而沿用至今。过去有两个成语。一个是“鹿车共挽”,是旧时用于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而鹿车就是我们在过去常见的独轮车。还有一个叫“鸿案鹿车”,也是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之意。
按《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为鹿蜀,佩之宜子孙。”
遇到多子多孙的“神兽”,人们更愿意以“鹿”为其命名,可见他们对于鹿的执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