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诗以竹为引,托物取喻,写他在衙署书房休息时,听到窗外风吹竹叶萧萧作响,仿佛百姓啼饥号寒,忧心如焚。虽然他官不大,但每一件民生小事都牵挂他的心。其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跃然纸上。
郑板桥长期在范县、潍县担任知县,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乾隆十二年,山东大涝,潍县受灾特别严重,饿殍遍野。郑板桥命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他搞基本建设,让老百姓、灾民积极参与。只要来干活,就给钱管饭,解决灾民吃饭问题。他虽然是基层小官,却发挥着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的大作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关乎兴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有许多关于“为民”的精彩论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兴。危害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去。还有“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些精彩论述至今仍然有意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为官做人的智慧与经验,涌现出一大批扑下身子为民办事、两袖清风造福一方的基层干部。例如,在漫天风雪中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泡桐种在兰考的盐碱地上,也把共产党人的形象种到了兰考人民心里的焦裕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退休后仍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诺言的“草帽*”杨善洲;“肝胆干事,干净做人”的优秀县委*廖俊波;还有郑培民、牛玉儒、李国安等等,他们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一桩桩“小事”,都当成实实在在的大事来办,都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缩影。
当然,历史上也有过一些贪官,如利用职权侵夺民田、操控赋税的赵高,结党营私、贿赂公行的杨国忠等。到了现代,也时有“亿元水官”卫超群、“小官巨贪”魏鹏远等贪官污吏出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都为人民所不齿,为国法所不容,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纷繁芜杂,“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外乎顺应民心还是逆于民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的“为民”理念是准则和真理。“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体现的爱民和为民精神,隔着几百年的时光,依然打动人心,值得我们学习。(完)
责任编辑:杨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