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掌握好“用意不用力”,就要先把“意”的概念弄清楚。究竟“意”为何物?平常人们习惯把“心、意”二字连提并用,其实,在太极拳中,“心”和“意”是两码事。
“内三合”的第一合—“心与意合”就是区分开的。
“心”,指的是思维的器官,其性质是静态的;“意”,指的是去想、去意、一种意识流,其性质是动态的。“心和意合”,就是要把“静态”和“动态”二者结合起来,亦即开动思维器官去想。
怎么想?在这里,就是要用太极拳的“要领”规则,去规范形体动作,使形体动作符合太极拳的“要领”规则。“意”领“形”随,意在先,以意领,这就是说的“用意不用力”。
这条要领,体现了内家拳与外家拳在练法上的根本区别。“内”家拳用的是“意”;“外”家拳用的是“力”。
用“意”练,初期阶段不好把握,需要慢慢来。四肢被腰带动起来盘拳架,这是“形动”,形动基于内动;“内动”,指身体里的气势腾然和动感躁动,是一种实在的感觉,是由意动引发的;“意动”,是身体各个部位,在意识流的驱使下,与“要领”规则取得一致。
倒过来就是“始则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的锻炼方法,亦即“用意不用力”的锻炼方法。
举太极拳起势之前的预备式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之。
预备式,人们易于忽略,其实,练法和用法,皆根于此。
此式,要心性沉静,呼吸自然,立身中正。
两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宽。手掌松展,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随之,用意领腰脊松开;在腰脊松开的同时,相应牵动背肌向下松开,“拔背”形成;
随着“松腰”、“拔背”牵动项颈松竖,“顶劲”形成;
随着“顶劲”的形成,“沉劲”相应形成,上下之势得以中正对称。
在这一刹那间,周身会出现一种神清体爽、舒适空灵的感觉;接着内里热气腾然,动感躁动,酝酿着起势。
在预备式中,以“意动”引发“内动”,此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守我之静,待人之动,一任自然。待练拳程度达到中后阶段时,就会悟出如《太极拳论》所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