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林莺 © Annie Lindsay
如果你关注鸟类保护,那么你可能听说过雾网和鸟类环志工作。世界各地的鸟类研究人员通过从事这些活动,记录鸟类羽毛及换羽特征、年龄和性别,以收集鸟类形态测量数据。环志工作是鸟类学研究的基础,为鸟类群落行为和活动的监测提供了依据。
事实上,人类最早用于追踪迁徙动物的科学方法之一,就是在鸟腿上系上一条金属环带。
什么是鸟类环志工作,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鸟类环志项目中学到什么?它如何助力鸟类保护?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这一重要的保护和研究策略。
什么是鸟类环志用雾网捕捉鸟类 © Daniel Choi
鸟类环志由来已久。北美的约翰-J-奥杜邦(John J.Audubon)于19世纪初首次对东菲比霸鹟进行了环志。他观测到这些戴上鸟环的鸟类在第二年回到了同一个繁殖地,这为繁殖地忠诚度提供了早期证据。
自那时起,环志工作逐渐发展为监测鸟类种群数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与其他监测方法相比,如系统调查、公民科学数据收集和自主记录单元,环志工作为科学家提供了了解鸟类和收集形态测量数据的机会,甚至可以计算出单只鸟的生存率。当然,要想给鸟儿系上环带,第一步先得捕获它。
活捕鸟类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使用陷阱和网,但最常用的工具可能就是雾网。雾网由精细的黑色尼龙或聚酯网状物制成,通常12英尺长,展开约8-10英尺高。一张雾网在两根柱子之间伸展开,当其被置于树荫处时,鸟儿几乎看不见它(通常对人类也是如此!)。
雾网拦住了飞鸟,随后它会落入一个口袋里,仿佛被一只轻柔地手捧住,直到经验丰富的环志员将它解救出来放进一个便携装置(通常是一个小布袋)中,然后被带回到环志站。在那里,一个带有独立编号的、轻质铝环或不锈钢鸟环将被系在它的腿上。
环带并非紧贴鸟腿,而是可以环鸟腿旋转,同时确保其不会滑出小鸟的脚踝或脚关节。系环过程通常十分高效:每只鸟的种属、年龄、性别都会被确定,并接受翼弦、可见脂肪分数、跗关节和质量等一系列形态学测量。
一些研究人员可能会测量一些其他的数据,或从每只鸟身上收集羽毛、血液或粪便等样本,以帮助对其进行饮食、疾病、运动或遗传研究。
这些数据点与鸟环上的编号相对应,如果鸟儿被再次捕获,这些数据将在其运动、寿命和变化研究上派上用场。
为什么要给鸟儿带上鸟环(初秋时节)玫胸白斑翅雀的翼展 © Annie Lindsay
建立环志站的目的是收集高质量的数据以建立一个强大而可靠的数据集,从而解决特定的科学问题,促进保护工作,或为鸟类自然历史贡献新信息。
采集者明白,分析研究获得的数据并在同行评议的杂志或其他科学文献中发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数据分析中,环志员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虽然一个环志站的数据可以提供当地鸟类的信息,但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比较数据集, 则能绘制出一个更全面的全大陆种群图。
那么,鸟类环志工作可以回答哪些问题呢?环志员所需掌握的基本技术是如何确定鸟类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在系环过程中采取哪些标准进行测量和数据采集。随着我们对换羽和羽色特征的了解逐步加深,过去几十年中,这些测量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所以,尽管现代环志员的操作似乎与前人无异,但我们的知识、能力和效率随着捕获和研究经验的积累已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