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寻求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对话,情感的高度一致。
C.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
D.“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不断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4分)
5.中央*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
C.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
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
B.“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C.小说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8.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4分)
9.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②。智国③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⑤也。疵⑥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超 然 客 校 对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疵:智伯谋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封地、采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俸禄的封地。旧时也做县的别称。
B.版,古代用以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
C.御,会意字,左“行”中“绳”右“人”,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驭车马。
D.骖乘,指陪乘的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国劝智伯要对危机有戒备警惕之心,但智伯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在宴会上肆意戏辱韩康子及其家相,为之后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B.韩、魏两国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桓子和康子跟随智伯攻赵,听到智伯灭亡赵氏的话,恐惧到手足失措。
C.谋臣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明智地离开了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但却是个小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14.智伯的哪些行为导致了智氏亡族?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①
刘长卿②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16.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而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 ,带给受众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 ,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 ,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B.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C.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相比于地球, ① 。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 ② ,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从科学价值来看,( )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不是因为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
B.人类要依靠火星反映出的很多问题去了解地球。
C.火星能反映出很多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问题。
D.人类能很好地了解地球是因为火星反映出很多问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C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只是一些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而不是诗歌创作中存在“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问题,并会导致诗歌不能照亮社会与心灵的问题。
【命题意图】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D解析:A项,以偏概全,由原文“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可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说法错误。B项,推断有误,不仅是对话,更多的是对抗和超越。情感表达不一致。C项,曲解文意,“材料一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错,通读材料一,应是“提醒新诗创作者力避‘假小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合理推断的能力。
3.C解析: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当下的诗歌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C项强调了新时代诗歌写作的方向,与材料二观点吻合。A项,仅指出新时代诗歌写作在“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方面的变化。B项,描述了伟大诗人抱负远大、不畏困难、勇敢搏击的特征。D项,强调重心是诗人的语言技艺问题。故选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4.答案:①首先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指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主体部分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然后采用并列式,从“真情”和“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进行总结。②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5.答案:①“放飞想象的翅膀”,指的是新诗可以表现个性体验,通过想象展现诗歌的艺术性。②“脚踩坚实的大地”,指的是诗人要心系人民,无私奉献,深入社会生活,通过新诗表现宏大主题,创造出崇高美。③新诗写作的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要合二为一、紧密结合,尤其要注重表现更为广阔深入的社会人生,避免浅显化、庸俗化。(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
6.A解析:B项,“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错,并未形成反差。C项,“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错,更多的是对父亲只图自保的不满并决心离开。D项,“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错,二人在教育孩子上的理念不同谈不上“前嫌”,且这一矛盾早已不存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
7.B解析:“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分析有误,“扳指”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8.答案:①任蕴清对儿子的态度发生转变,由反对儿子抗日到支持儿子投身救国。②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每点2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9.答案:①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②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③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每点2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主题的能力。
10.C解析:“襄子夜使人*守堤之吏”语义完整,“决”字的宾语是“水”,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D。“翼而击之”的主语应是“韩、魏”,“智伯军救水而乱韩”或“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逻辑不通,排除A、D。“襄子将卒犯”中的“犯”是动词,缺少宾语,需在“其前”后断开,排除A、B。故选C。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11.D解析:应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右担任警卫”。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12.B解析:桓子和康子“恐惧到手足失措”理解错误,魏桓子用胳膊肘碰韩康子,韩康子踩一下魏桓子的脚,有恐惧成分,但更多的是两人都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心照不宣地互相示意要有所谋划。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观点的能力。
13.答案:(1)两人于是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关键词“阴”“期”“遣”各1分,句意1分)
(2)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他们,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莫之能辨”宾语前置1分,“通”“所以”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待人傲慢无礼,如戏弄韩康子及其家相;②不听从谋士(智国及疵)的劝谏,刚愎自用;③肆意向韩、魏、赵索要土地,贪婪强横;④轻易把自己谋士的话透露给对手,愚蠢昏昧。(答对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参考译文:
智襄子主持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都将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智伯)不听劝告。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给智伯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也交给智伯一个有万户的领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去攻打赵家。赵襄子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领各自军队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会淹没魏的都城安邑,绛水也会灌没韩的都城平阳。智家的谋士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超 然 客 校 对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疵说:“凭人之常情知道的。”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两人出去,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的?”疵回答说:“我见他们仔细看我而后匆忙离去,这是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心思的缘故。”智伯不改。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赵灭亡之后就该轮到韩、魏了。”两人于是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赵襄子夜里派人*掉智军守堤的官吏,让大水决口反灌智伯军营。智伯的军队为救水而大乱,韩、魏两军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于是*了智伯,将智氏一族全部诛灭。
臣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他的才胜过了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他们,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聪慧明察、刚强坚毅才叫才,正义耿直、公道平和才叫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泽出产的竹子,是天下的刚劲之物,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头,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之物;棠溪出产的铜,是天下的精锐锋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炼铸造,不磨砺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
15.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故选B。
16.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李纲的作品。作者一生爱国忠正、锐意图新,作品风格沉雄劲健,适合学生阅读欣赏。这首诗为作者因力主抗金被排挤外放时期的作品,主题思想具有代表性,因为内容上兼顾了赏春和忧国两个层面,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明快清新又深沉峻洁的格调,能较深入地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7.①.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8.B解析:①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愁恨得到消除。从语境看,是节目令人赞美,故选择“叹为观止”。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语境看,主语是人,故选“耳目一新”。③厚积薄发: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蓄势待发: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从语境看,形容“传统文化”应选“厚积薄发”。④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从语境看,形容“文明”应选“熠熠生辉”。故选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
19.C解析:“围绕……为”,句式杂糅,排除A。“激荡”“激扬”“激活”与“热爱”搭配不当,排除A、B、D。故选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20.答案:①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3分)②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2分)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材料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选自热点新闻“火星探测”,属于通俗的科普类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关注科学动态、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引领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此题设置了补写和衔接两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
21.A解析:首先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就前后文的“因为火星”和“其他星球”看,这一句的叙述对象,应该是“火星”;B、D两项改换了主语,与前文衔接不当,排除B、D;且D项强加了因果关系,与上下文逻辑不符,故排除。C项强调的重点是火星能反映问题,与前文“科学价值”衔接不紧密,故排除。A项强调的是探测火星对人类的意义,既承接前文“科学价值”,又与后文描写金星“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相照应,故选A。超然客整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衔接与连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22.答案:①火星不适合人类居住②之所以进行火星探索③我们想“移民火星”(每空2分)
23.【写作指导】学生需要综合材料所有信息,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准确立意。立意时,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参考立意:①“躺平”非缴械,重在适己行。②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③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④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⑤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⑥起而行,“涨”青春姿势,壮时代声威。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要求,运用联系、发展、辩证、全面的观点观察并分析、思考并领悟问题,进而根据材料要求进行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