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铸造车间的人都知道,里面全是大家伙,砂箱,砂型,钢水包,钢锭,钢锭模,整铁斗子的废铁,浇注完毕码放在一起等待清理的铸件。所有这些搬搬运运,如果没有天车(桥式起重机)根本寸步难行。 说到天车司机,有人就会说那是熟练工种,不就是三个转把(大车控制纵向移动,,小车控制横向移动,起重钩控制上下移动)一个闸(制动)吗,有手就会开。如果吊运普通的砂箱那是没问题的。但是我要问你,你能够上炼钢炉的天车吗?你能够吊起三五吨重的钢水包进行浇注吗?钢水包直径1.6米,高两米。底部有一个浇注的孔,用耐火砖陶塞杆控制开关。砂型上有碗口大的漏斗形浇口。上下口对正了,才可以浇注钢水。可问题是,天车司机在高高的驾驶室,只看到了明亮的耀眼的钢水,虽然放上稻草绳燃烧成草木灰保温,亮度有所降低,虽然他们可以配带白光茶色两用眼镜,但是透过茶镜看不到砂箱,透过白光镜能看到砂箱钢水却很耀眼,他们巧妙地借鉴汽车司机遮阳板,调整角度双镜并用。 偌大的钢水包挡住了天车司机的视线,根本看不到浇口。一旦偏离浇口,钢水四溅,造成天女散花,不但浪费钢水,轻的会惹来一顿臭骂,重的会烫伤浇注工,造成人身事故。相邻砂型的距离有大有小,目测距离很重要。几十个砂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浇铸完毕,必须做到稳准快。如果时间长了钢水温度降低,钢水在砂型中不能快速流动充满砂型空间,就会跑不到造成废品。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是钢水包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差会产生晃动。晃来晃去总也对不正。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他控制住啊?这就需要有高超的技术。 我所在的工段包括打箱组炼钢组和天车组,每天三班作业。天车组有两位师傅专门上钢炉天车,他们的名字是刘宝合和吴继芳。观看他们驾驭天车浇注简直就是观看技术表演。只见他先把大车一下子开到中点(两个浇口之间距离的一半)停止大车,钢水包先倾斜后拉直,当它慢半拍跟大车也到中点,受惯性影响要往前晃过去时,大车立即跟车,大车和钢水包一块前进走完另一半路程,钢水包就定住了。打个比方大车好比妈妈,钢水包好比孩子。妈妈不管孩子,自己先跑过去了,孩子一看怎么不要我了?立刻追了上去,娘俩最后一块前进。
钢炉天车女工上不了,学徒工不让他们上,上去了也会被炼钢工浇注工轰下来。要有娴熟的技术,要达到炉火纯青。刘宝合吴继芳他们得心应手,和炼钢工浇注工配合默契,游刃有余,很好的搭档。现在大概也早就退休了。他们比我早两年,1967年入厂的,比我大一两三岁。目睹他们熟练驾驭天车,我的心里充满佩服,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国工匠”。中国发展经济,提高制造业水平,需要很多这样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