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恢复太学,到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之乱时迁都长安,洛阳的太学先后存在了161年的时间。东汉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书写了空前的辉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政治史、社会生活史等诸多领域内,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东汉的太学中传授的是儒家经典,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彼此纷争并不在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上。在《论语》和《孝经》两部经典上的纷争,只在于个别字词和章节的划分。对于《论语》和《孝经》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忠孝礼义仁德等观念,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并没有分歧。而《论语》和《孝经》是每一个太学生,乃至于所有地方政府所办的官学之中的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论语》和《孝经》的普及,对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起到了极大的普及作用。整个东汉王朝二百年间,可以被看成是儒家思想真正确立其独尊地位的二百年。而这一地位的取得,与太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汉太学中占据博士席位的都是今文经学家,但是古文经学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争取进入太学的努力。今古文经学的纷争持续了整个东汉一朝。今古文经学的纷争过程,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尤其是,东汉两百年间古文经学成就的取得,与太学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古文经学家曾走入太学,太学也培养出了如郑玄这样兼通今文经古文经的大学者。
东汉洛阳的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儒家学者言必称三代,其实儒家经典中关于上古时期国家教育的种种描绘,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国家真正把教育重视起来,就是在东汉。太学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大学。太学的教学、太学的考核、太学的管理等等,都给后世政府办学以很大的借鉴。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一直到近代教育兴起以前,后世政府办学始终没有超越东汉太学所制定的框架。而且,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东汉太学的兴衰之中借鉴到很多历史的智慧。
在东汉的政治史上,太学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说了太学生在东汉后期对于各种黑暗势力的抗争,为东汉政治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太学在东汉的官吏选拔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汉代开始起,人们读儒家的经典,通过了政府的考试,就可以做官。所以,科举制度的源头是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后世的科举制度,始终是与学校制度、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而这一切,都是由汉代开创的。太学也为东汉政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太学的存在,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有了足够的流动性,使得下层民众有上升的空间和可能,也使得政府可以将各阶层的优秀分子纳入到统治阶层中来,有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东汉的太学对东汉社会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于天下各地的太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仕途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最终都是回到了家乡,他们回乡后多数以教书为职业,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改变了许多地区文化落后的面貌。同时,太学也充分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地方政府都仿效太学办起了学校,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学的存在,还极大地改善了东汉的社会风气,使得千年以下顾炎武还在感慨“三代以下风俗莫好于东汉”。而且,以太学为媒介,儒家的一些伦理得到普及,进而对东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比如随着孝道伦理的提倡,一些大家族逐渐出现。尤其是一些世家豪强,形成很强的宗族势力,而孝道的观念对于维护宗族的团结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