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国古代典籍的人都知道,《山海经》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大部头著作。同古代那些惜字如金的小说不同,《山海经》共有十八卷,总计三万一千余字。从内容来看,它真的可以称作是包罗万象。上古时代的天文地理、各种生物、矿产分布,甚至,连宗教演变等都有记载。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其中,“禹*相柳”的传说就充满了奇幻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也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一些斗争。
但是,可能是《山海经》涉及太广的缘故,在古代,很多人都将它看作是无凭无据的天马行空之作。关于如何归类这部《山海经》,古代的史学家各执一词,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最先谈及此书的史学家司马迁曾谨慎地说:“《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很多奇怪的生物,关于这些生物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不敢下定论。”其实,并不是司马迁才疏学浅,而是《山海经》的某些记载确实离奇。
比如:书曾记载着一批“神人”,这些“神人”长着人的脸,蛇的身,而且,身躯庞大,身躯足足有一千里长,不用吃喝就可以保持生存。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左右时间。只要他们一睁开眼睛,世间马上变为白昼;他们如果闭上眼睛的话,世间就迅速改为黑暗。像这样的怪物,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相信,就更不要提古代人了。由于没有有力的证据,后来的正统史书《隋书》将《山海经》归到了地理一列。
但是,清朝年间的《四库全书》却只是将它当作小说。至于《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乃至成为了一个争论不休的疑案。
按照东汉学者刘向、王充的观点,《山海经》的作者应该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和他的大臣伯夷。但是,这个说法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书中明明记载着很多发生在大禹死后的事情。如果说,作者是大禹,那么,大禹岂不是死而复生了吗?
因此,虽然汉朝的学者给出了答案,但仍然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隋朝的颜之推是此说的坚定支持者,但即使是他,也不得不强行解释道:“有些章节是后人加上去的,并不是作者自己写的。”但是,他的解释实在是难以服众。谈论此事的人不但没有认同颜之推的解释,反而搬出了更多的作者来。
到了后来,坚持大禹和伯夷是作者的人越来越少,各种假设纷纷出现。有说是阴阳学学者邹衍所著,也有说是方士所著,还有人说是汉朝的天师夷坚所著。说着说着,官方也分不清了,索性就把作者定为了楚国人或者是巴蜀人。当代学者袁珂综合了各方资料,认为此书作者不止一人应是很多人合力著作的。
但是,不管是谁,他们都肯定是中国人。可笑的是,这样一部土生土长的中国著作,居然还有人认为是外国人写的。法国的汉学家马伯乐就曾当众表明了一种观点,他说,《山海经》的作者受到了印度和伊朗文化的影响。这样说来,《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可能是印度人或者是伊朗人。
不只是外国人,中国的学者卫聚贤在其著作《古史研究》中,也引经据典地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义成了印度人。1978年,中国学者苏雪林在台北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屈原与九歌》。在这本书中,他把《山海经》作者的归属地推的更远,直接推到了古巴比伦。
苏雪林猜测,《山海经》原本是古巴比伦人记述阿拉伯半岛的著作。战国时期,波斯人来到中国,顺便把此书也带了过来。就这样,《山海经》在中国流传开来。在众说纷纭之时,欧洲学者也不甘寂寞,他们把《山海经》中的记载与希腊神话联系到了一块,坚持认为书中记载的怪物中有希腊神话的影子。
而美国的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中有本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描述,因此与美国人也脱不了干系。为了找到证据,他们还像模像样地按照书中的描写路线,对美洲大陆进行了考察。据他们所说,两者之间还真的有所吻合。按照这个方向,我们中国的《山海经》还真要被吹成是世界名著了。
不过,话说回来,《山海经》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多的争论,也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地位。可能是《山海经》涵盖的东西太多了,这才引起了各国之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
参考资料:
【《山海经的版本略述》、《试论“山海经”的性质与传承》、《“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