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便出现了铁制的锅具。
当时还没有还没有出现炒这个概念,当时主流的食物烹饪方法还是煮。还有就是请各位看下面这张配图:
当时的铁锅具形状也是和我们印象中的铁锅有着很大的区别,从这个形状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铁锅是不大可能用于炒菜的。
并且由于汉朝之时铁的产量极少,铁资源都是当时的朝廷管控的,铁器只有王侯贵族才能够用得起。
而到了唐朝之时,铁锅、铁埕(小口的容器)之类的铁制炊具发展的比价成熟了,但由于造价之类的问题,在当时这些东西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用得起,普通老百姓无福享受。
都说物以稀为贵,反过来说不稀有就价贱了!
到了宋朝之时,由于铁产量的提升(宋徽宗时期,当时全国的铁一年产量约为900万斤),铁制的锅子不再是稀少之物,不再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铁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由于铁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煎、炒、炸、焖等烹饪方式花样繁多的菜色开始出现,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宋朝之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铁器普及之前,古代老百姓都用什么炊具做法?
在比商周更早的之前,便已经出现了“鬲”([lì)和“鼎”这两种烹饪器具,鬲和鼎形状和功能类似,都带着3条腿,方便底下生火煮东西。
早期的鬲和鼎都是陶制的,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为材料的鬲和鼎,但只有王公贵族才用得起。老百姓还是使用廉价的陶制品。
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不带腿的烹饪器具——釜。
历史典故“破釜沉舟”里的那个釜指的就是这种用来做饭的炊具釜。本文的第一张配图的那个“铁锅”真正的名字应该是叫做“铁釜”。铁制的釜很少很稀有,当时普通人能用的都是陶制的釜。
在使用鬲、鼎、釜的很长一段时期,主要的烹饪方式就是煮。用这些器具烹饪的菜肴很多都是加水煮一锅汤。
再加上古时候调味手段的匮乏,这种方式煮出来的东西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基本上都是难以下咽的那种。但对于大部分的古人来说,能够有东西下肚顿顿吃饱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哪里还会挑剔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