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国传统的节日都是以农历计算日期,比如春节是大年三十,端午节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这都是约定的日期,可是为什么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偏偏定在每年的4月5日或6日,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国古代最早计算日期其实是用干支纪年法,就是10天干,12地支,所谓10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与“十二支”依次相配,这样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即六十甲子,干支计时,地支计年,现在的老黄历还是这样计算日期。
而接近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另一种历法就是阴阳历,这种历法是兼顾太阳、地球、月亮的一种历法,这样既能使每一个年份变化接近季节交替,又能使每个月份的日期与月对应,只是记忆比较复杂,但是农历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那就是以朔的时刻作为一个月的第一天,称作初一,这样以后每一天都比较固定,一些重大的日期也比较容易固定,所以农历是最早计算传统节日的纪年时间。
农历的月份是以“气”来区分的,主要是由“中气”确定月份,农历每月有节气及中气,节气就是大家熟知的二十四节气,而中气就是指在月中以后的节气,那么一年12个月,每个月份必须含有一个节气,但不一定有中气,因为节气是按照阳历制定,一年365天,而“中气”是农历中的计数的,农历一年354天,这样月与月之间,因为时间的差别,中气可能延迟到下一个月中,也就是说一个月中有可能没有中气,也有可能有2个中气,我们把一个月中只有一个节气的月叫作闰月,一般四年一闰。
清明节本身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是根据阳历计算出来的,它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制定的,一年分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15天,之所以把清明节按照阳历制定,其实源于最早的寒食节,清明节本身是郊外踏青、旅游的时节,又称“三月节”,由于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寒食节有扫墓、食冷食的习俗,唐代以后就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清明扫墓的习俗,清明也被作为祭祀扫墓的传统节日了。
综上, 我国传统节日都是农历计算,这源于我国古代本身就是以阴阳历计数,这样对于重大的日子比较固定,比如春节、中秋、端午,而清明节存在仅仅2000多年,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气也被人们所重视,进而成为一个习俗,这也是为什么清明节按照阳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