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剧种;一个经历了几代大师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曲形式;一个蕴涵着“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一个演绎着“生、旦、净、丑”的行当分类,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本期《艺术课堂》里,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李军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讲京剧的起源,说一说京剧的诞生,聊聊京剧那点事儿。
嘉宾介绍
李军,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派老生,他基本功扎实,嗓音条件好,唱腔动听、吐字清晰;同时具备良好的驾驭角色的能力。表演大方、做功细腻、台风优雅,深受戏迷和观众的喜爱,是当今京剧舞台上影响甚广的著名老生演员。
擅演剧目有《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大·探·二》《杨家将》《伍子胥》《珠廉寨》等。新编京剧《大唐贵妃》、京剧《梅妃》《满江红》等,以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生死界》《梨园少将》等。
李军剧照
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就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他们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晚清画师沈容圃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的《京腔十三绝》吸取人物画的形式,将这13位前辈的剧装扮相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传世之后,称为“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
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
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
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
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
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同光十三绝”中均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金秀山等,但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京剧的起源”两种说法
一说: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正值乾隆皇帝(弘历)的八十大寿。宫廷里忙着筹备一场盛宴。而戏曲则是这场盛宴的重中之重,因为乾隆爷喜欢听戏,并在宫廷里养了一千几百多人的戏班子。
皇帝老爷也许是长期听腻了不满足了。更烦小太监咿咿呀呀哼出来的小曲。他六次下江南,每次巡视都要请江南的各大戏班到场演出,各种耳目一新。此次盛宴他想换个味口,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于是下诏书万般挑选江南的优秀戏班进京献艺。
扬州安徽籍盐商江鹤亭组织的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拿到一张“皇家专场演出”的入场券,从扬州赴京祝寿。据记载,当时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米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群芳竞艳,绚丽之极。生旦净丑,唱做念打,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下台,后面又已开场,可谓群星荟萃,众艺争胜。这一场盛宴下来,皇帝老爷十分满意!
当时还有许多剧种在这场众芳集合的大舞台上。第一次进京的徽班毫不逊色,展露头角后非常引人注目。徽戏优美的曲调,通俗易懂的剧本,新颖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演出,不仅使乾隆皇帝展颜,也赢得了北京老百姓的心。
乾隆寿诞场面
二说: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弘历皇帝80大寿。为了做好这场大规模盛宴,全国各地争先恐后为皇帝进贡云南普洱茶,新疆和田玉,苏州刺绣等,五花八门,以孝龙颜。当时有位浙江盐务大臣伍拉那,别出心裁改为送戏,为皇帝歌唱太平,祝福万寿无疆。
当时徽戏在江南演出的影响很大,而且流动性很广,几乎江南大学各地都有徽戏驻足。那个年代,在民间征调戏班进京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呀。190年前的旧中国交通很不方便的,服装道具,人吃马嚼,旗锣伞报等等,浩浩荡荡西行三千公里,从江南到北京。若不是伍拉那官员凭借这官员的身份打着给皇帝祝寿,又有盐商资助,如何才能进京呢?当时的徽班就是凭着它广泛的影响、高超的技艺、新颖的表现才被伍拉那以祝寿的形式选中,从扬州启程,远赴紫禁城北京。
可这位伍拉那毕竟是个商人,只给戏班买了进京的船票,没买回程票。有钱的可以回原籍,没钱的该干什么?一时间,很多徽戏班子因为没钱回程便流落在京城。当时的戏班和艺人只能演戏,什么也不能干,也不许你干,这是地位的原因,艺人们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只好相互搭班了,京评两下锅,京徽两下锅,京梆两下锅,京寿两下锅,京汉两下锅等等。就这样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戏班子和艺人相互依傍、学习、交融、磨合,相互取长补短,借鉴提高。经过多年的艰苦磨练,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
京剧的诞生过程中,离不开“徽班进京”,徽班就是生长在安徽安庆的一个地方戏,徽班演唱主要是以二黄、吹腔、拔子为主的声腔艺术,也唱昆曲、梆子以及其它的杂腔。因此,徽班并不完全就是徽戏,今人将他的主要特征总结为十六字诀:“大红大绿、大蹦大跳、大鼓大号、大吼大叫”。就是说非常夺目、醒耳、震撼的一种风格。当时在京城“雅部”昆曲独霸天下的漫长时代,这种风格的出现令人为之一震,耳目一新,仿佛是一股旋风狂飙横扫!
徽班
当时因为乾隆爷80大寿,相继有十几个徽班都活跃在北京舞台上,互相竞争,有特点的才存活了下来。没有台柱子、有影响力的角的徽班也逐渐被别的融合或消失了。
最有影响的当属第一个进京城的“三庆班”。以徽、京、秦组合,故取名“三庆班”。特别一提的是台柱子高朗亭,这个小伙子是安庆人,入京时才16岁,饰演旦角,擅长三黄腔,技艺精湛。时人在《目下看花记》里这样称赞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祝寿结束后后,三庆班没有离京,留了下来。这一留便踏下了京剧最初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