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先生说,这个字的右面一半,是"皇" 字的雏形。西周金文由此而来。
上个世纪前半叶,学者们还在"埋怨"金文"画蛇添足" ,把最早"皇" 字的下面"一竖",改为了"土"。
后来,形势就急转直下了。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不仅卜辞中有"皇" 字,而且,殷商青铜器铭文上也有。见下图——
还真不能责怪西周金文乱写,殷商金文的"皇"字,下面已经是"土"。
要说的是,甲骨文中的"皇" 字,皆用为形容词和副词,不见用于名词——就是说,甲骨文中的"皇" ,不指天皇也不是人皇,与权力毫无关系。
卜辞引用起来"打字儿"太麻烦,就不细说了。
二《康熙字典》罗列了"皇"的三十多种含义。
那么,“皇”字的本义是什么呢?
清末民初有一个叫汪荣宝的学者,有很深的训诂学根底。他认为,"皇"的本义,是祭祀时戴的一种冠。
《礼记.王制》说:"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xū)而祭,周人冕而祭"。
皇、收、冔、冕,都指祭祀时戴的帽子。
《礼记》说,有虞氏的时候,祭祀戴"皇"这种帽子 。那就是很早了。这让人联想到印第安人那种原始部落时期头插羽毛的形象。原始社会是很可能的。
郑司农注曰:"皇,冕属也,画羽饰焉。"皇,是由羽毛装饰的帽子。
上古祭祀时,舞祭,是重要仪式之一。甲骨卜辞中,就记载了舞祭、求祭、奏祭、燎祭、烄(jiǎo)祭等多种祭祀仪式。
舞祭中,有一种"皇舞",即头戴羽毛装饰头冠的舞蹈。
《周礼.地官.舞师》说到了"皇舞",其曰——
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fú )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hǎn)之事。
"舞帅",就是舞师。
郑司农说——
皇舞,蒙羽舞,书或为䍿(huáng)。
《周礼.春官.乐师》亦云——
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mào)舞,有干舞,有人舞。
郑玄注说——
故书皇作䍿。郑司农云,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
郑司农为东汉大臣,官至大司农,名郑众,早于郑玄。称之为郑司农,一为与郑玄区别,二为与当时的一个叫郑众的太监相区别。
亦可知,"皇"的异体字为"䍿"。
其实,许慎在《说文》里,也收了"䍿"字。但他只口不提这个字和"皇"字的联系。段玉裁说,这是许慎按照他的老师贾逵的观点处理的,贾逵是当时的著名经学家,官拜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