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背诗大会”,因为背的诗词往往比较浅显,所以它慢慢又演变成了一个“挑刺儿大会”。而其中最容易被“挑刺儿”的,大概就是康震和蒙曼两位老师了。
这不,前不久又看到蒙曼老师被人“挑刺儿”说,最近她曾在节目中念了一段*的《沁园春·雪》,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还”字念成了“hái”,正确的读音是“huán”。
作为一个普通话很“烂”的川渝地区人民,当我看到这则消息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还”字是一个多音字,我一直以为它就读“hái”。
至于另外一个发音,我一直以为是方言口音的问题。结果翻了一下字典,发现它还真就是一个多音字。它不但可以读“hái”,读“huán”,它甚至可以读“xuán”。
于是,蒙曼老师到底有没有读错这个“还”字?这个“还”字到底要读哪个音呢?我又开始默默地拿起了字典,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
一、蒙曼是怎么读这个“还”字的按照网上部分人所说的,蒙曼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某一期节目中,把这个“还看今朝”的“还”都读错了。
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并没有搜到第六季里面她读《沁园春》的视频。但是我在第二季的一个视频中找到她读相关诗句的部分,屏幕显示是在“第八场”。
在这个视频里,蒙曼“还”字的发音为“huán”,而正确的读音就是“huán”。也不知道网上那些人说她读“hái”的视频,到底是在哪一期。
这个暂且不表,还是先说一下《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这个“还”字,到底读哪个音比较合适。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古汉语字典》里面的相关解释。“还”字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多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读“hái”,主要意思是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程度勉强达到,或程度有所加强,以及比较两种事物,表示甲“尚且”,更何况“乙”。或表示“不合理”,或表示“早已经如此”。
第二种读“huán”,表示返回原处,恢复原状,返回或回馈他人的行为。
第三种读“xuán”,是古汉语中的多音字。意思是旋转,或者表示轻快。
另外,“还”字在古汉语中读“huán”时,还有交还、归还,环绕,仍然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没有“hái”的发音。
从《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意思来判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前面一句是“俱往矣”,意思就是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揭开了新的篇章。
所以这里的“还”,显然是“重新开始”的意思,那就该读“huán”。蒙曼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中有没有读错,不知道,但是看她过去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发音,是没有读错的。
二、焦点人物“舌头打结”那些往事和蒙曼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康震。有一次,有人说康震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读到了李白的《清平调词》,把“云想衣裳花想容” 的“裳”字念错了。
“裳”也有两个发音,一为“cháng”,一为“shang”。而古代汉语中只有“cháng”一个音,所以该读哪个音,不辨自明了。
其实,网络上的名人,包括那些专家、学者等等,他们读错古汉语字词的发音,是很普遍的现象。
比如在2006年的时候,余秋雨就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字发音读错了,结果遭到很多观众的质疑。
而且还有记者专门跑去问余秋雨,网友们认为“仁者乐山”的“乐”当读“yuè”,你读成“lè”是不是错了?
余秋雨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专业,我还不清楚吗?从前它的读音是:“仁者乐(yào)山,智者乐(yào)水”。记者一听,当场就无语了。
看来,根本没有什么“正确”的发音。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汉字的读音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车水马龙”,过去读“车(ju)水马龙”,“暴露”过去读“pu lu”等,现在早改过来了。
过去我一直在寻思,为什么现代汉语中会有那么多的多音字?其实就是因为搞了新文化运动。为了扫盲,我们的口语、方言词汇被当成了书面语言,于是汉语的词汇量陡然翻了翻。
再加上后面的繁体字简化合并,就创造出了许多的多音字,于是就有了古音和新音,所以问题就变得非常地复杂了。
新创造出来的发音,本来就是我们口头上经常使用的。用得最频繁,大家印象也最深刻。古汉语的发音,一般留在文学作品里,也不经常使用,谁没事把它一直惦记着呢。
另外,这两年国家又在简化读音。千里走单骑的“骑”字,“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这些读音都给它规范过来了。
从这个趋势来看,未来看样子还要把“裳”字的发音也规范掉。所以名人偶尔冒出来一两个错误的读音,是不可避免的。
看起来,这种读音的规范动作,以后还要继续下去。毕竟古汉语的发音已经2000多年了,你现在说话还要按照古代的发音来说,也不太现实。
结语《沁园春·雪》里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这个“还”字,在古汉语中只有两个发音,一个是“huán”,另一个是“xuán”,旋的意思。而“hái”音,明显是五四以后才弄出来的。
原来我一直把“还”读成“hái”,以为“huán”才是方言,结果完全是弄拧了。
除了批评节目组出题“扯淡”之外,看样子,借机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可能将来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只是每一次都要大海捞针地去找视频片段,有点烦人。最好能来一位热心的网友,抽空把这档节目上所有嘉宾们读错字、词的片段全部剪辑成一个合集,让我们慢慢地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