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那里的人们说话很有意思的,把学校说成“效房”,把上学说成“上效”,把学习说成“效习”,把模仿说成“效扮”,把成语邯郸学步说成“邯郸效步”。
乡村学校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乡音劲劲儿的,很土,难听,又不符合普通话的规范,心里颇为抵触。后来进了学校,跟着北京来的老师学会普通话,便再也不用家乡土语跟人交流了。
十七岁那一年,去外地求学。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教授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或许是山药蛋小米饭吃得有些多,又在山西老陈醋坛子里浸泡了三十多年的缘故吧,老教授特别喜欢山西方言,又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著作颇丰。
乡村学校
老教授经常说,晋方言保留了很多上古音,是语言演化的“活化石”。他在讲解“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时告诉我们,“东施效颦”其实应该写作“东施学颦”,这个“学”,在山西方言中就读“效”,其本字为“斅”。
山西乡村
我这才明白,乡人口中常说的“效扮”(模仿)、“上效”(上学)等方言土语,非但不土,反而文雅得很,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极富文采的“雅言”。
“斅”字怎么读“斅”字的读音,南朝《玉篇》标注为“下孝切”;唐代《释文》:“胡孝反”;北宋《广韵》:“胡教切”;南宋《书集传》:“胡教反”;宋本《集韵》:“辖觉切”。
《玉篇》《释文》《广韵》《集韵》《书集传》都是古代按韵编排的字书,用各种注音方法,直观地给单字注音释义,大致类似今天的《新华字典》《汉语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