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豐,象形字,读作fēng。异体字写作豊。本义祭品堆满如山的食器豆。甲骨文有豐字,也有丰字。豐字的简体字写作丰,但豐和丰的本义是不同。本文主要解读豐字。
一、字形演变
豐字的甲骨文字形为上下结构,下为豆,上为豆中堆积如山的祭祀食物。
豐字的演变
豆,一种高脚盘。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陶豆,后来又出现青铜豆,并且有盖子。开始是一种食器,后来成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陶豆(网络图片)
(有盖)青铜豆(网络图片)
豐字上半部的山字里的“丰、屮、羊、木、亡”等符号,表示不同的食品。
豐字里的山,形容食物堆积如山。
金文字形绝大部分与甲骨文字形大体相同,但个别也有变化。其中,西周“来盘”、“来鼎”铭文的豐为左右结构,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右边增加了“攴”,表示向已经堆放食物的豆中继续添加食物。
还有西周早期“豐昜”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左边增加一个“王”字,表示周王用堆满食物的食器豆进行祭祀的样子。
战国时期楚简、篆文字形承接甲骨文字形。有的楚简字形发生了变化,把豐字上半部写作双手从上堆放食物(祭品)的样子,隶书把这种字形写作豊。于是,楷书分别写作两个字豐和豊。
《康熙字典》以豐为正体,豊为异体字。简化字以豐字的局部代替整体,写作丰。这造成豐与甲骨文就已经存在的丰字相混淆,无法体现豐字的本义。后来豐和豊有了分工,豐重在强调豆里的食物多如山,豊则强调双手把食物放在豆中,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重。因此,豊成为禮的初文。豐与豊的衍生字见后文详解。
二、字义详解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祭祀和战争都是国家大事,马虎不得。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用什么祭祀是有讲究的,不能乱来。
《说文解字》认为,“豐,豆之豐满者也”,即食器豆中装满了食物。
从豐字甲骨文多个字形中可以看出,豆中的食物多种多样。但,豐字一定有一种最初的食物。它是什么呢?或许《礼记》的相关记载能够给出答案。
《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liè]……稻曰嘉蔬,韭曰豐本……(凡祭宗庙之礼,各种祭品皆有美称:牛称为“一元大武”,野猪称为“刚鬣”……韭菜称为“豐本”……)。
“韭曰豐本”,即韭菜在作为祭品时被称为“豐本”。这就告诉人们,豐字堆积如山的食物是韭菜。《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丹熏之山,其草多韭”。研究表明,我国是韭菜原产地,野生韭菜几乎遍及全国。至今,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及青藏高原仍有野韭菜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