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福”字(摹本)
逨盘上的“福”字(拓本)
《礼器碑》上的“福”字(拓本)
《真草千字文》中的“福”字(纸本)
春节将至,大街小巷里,“福”字随处可见,就连大家的手机都被各种“福”字刷屏了。尽管“福”字天天见,但您真的了解这个字吗?今天,笔者就透过几件文物上的“福”字,为您讲述它的前世今生,相信您看完后会更有福气。
甲骨文上的“福”字
数量多达上百个
“福”字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文字,自古以来各种字体的福字,变化之多 ,堪称汉字之最,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字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福”字出现在商代安阳殷墟甲骨上,因为甲骨当时具有占卜功能,所以“福”字出现频率极高,多达上百个,而且呈现出50余种不同的形态。
到了商代后期,甲骨文上的“福”字逐渐规范统一,成为一个合体会意字,看起来也与今天的“福”字较为相似。甲骨文中的“福”字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为“示”字旁,写法较简单,表示“祭祀”;右边不是“畐”,而是“酉”,在当时表示“酒坛”,“酉”字写法较复杂,下方还有一双手的造型,表示托举。
学界普遍认为,甲骨文“福”字的字面含义应该是巫师向祭坛献酒。众所周知,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他们经常占卜,重视祭祀,甲骨文“福”字上献酒的情景,恰好反映出商代祭祀的一部分关键内容。
有学者研究发现,甲骨文“福”字的含义还不只是祭祀。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个“福”字还可以表达人们心中“祈祷”之意,占卜时借以向上苍传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由此看来,商代的“福”字已具备今天“福”的一些含义了。
西周青铜器上的“福”字
“福”字的结构逐渐完善
金文被认为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金文“福”字也继承了甲骨文“福”字的诸多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其图绘成分开始减弱,构字更趋于统一。由于西周国祚绵长,金文“福”字也几经变化,出现了多达40余种写法,有的已非常接近现在的“福”字。
2003年1月19日,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名为逨盘,此器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逨盘被誉为“中国第一盘”,主要是因为盘内底铸铭文多达21行、约360字,文中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史料价值极为重要。在这段铭文中,临近结尾处出现了“降逨鲁多福”一语,意思是“降下诸多吉兆给逨(人名)”。这句话中出现的金文“福”字相比甲骨文“福”字字形有所变化,但“示”字旁以及右边的“酉”都得到了保留。从铭文意思上看,这里的金文“福”字除了具有祈祷之意外,还引申出“降下吉兆”的含义,这就与今天所说的“赐福”很接近了。
相比逨盘上的“福”字,西周冬戈簋上的“福”字与后来的“福”字更为接近。冬戈簋1975年3月5日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簋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约5公斤,盖、底皆有铭文,共11行134字,记录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文中在表达对母亲庇佑的感激时,也出现了“福”字。此金文“福”字依然为“示”字旁,但右边已写作“畐”了,这点与今天的“福”字相同。至于“畐”的含义,在当时应该与“酉”相同。
汉代碑文上的“福”字
从为自己祈福到为别人祈福
小篆出现后,“福”字的写法就统一成了左“示”右“畐”。汉以前碑文存世甚少,根据典籍得知,秦代小篆“福”字中,“畐”字结构较金文更加清晰,“一”“口”“田”完全分离。
秦汉时期,“畐”字的含义不单单指酒器,汉代许慎还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畐,满也”,又说,“福,畐也,从示,畐声”。由此可见,当时的“福”字除了祈祷、赐福的含义外,还多了“福气满满”的意思,其在含义上与“吉”就区分开了。
汉时盛行隶书,此时的“福”字较小篆字形方正平直,特别是“畐”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最为明显。此外,“福”中的“示”旁略有变形,这就为后来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立于东汉永寿二年的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汉代重要碑刻。礼器碑为隶书书写,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礼器碑碑文中出现了一个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吉语——“天与厥福”。这个词的含义是“上苍赐予他们(通常指百姓)福气”。历代皇帝在祭天祈福时经常使用“天与厥福”,特别是清代皇帝使用最为频繁。
无独有偶,在另一件汉代碑石至宝——曹全碑上也出现了“福禄攸同”的说法,意思就是“有福同享”。从“天与厥福”“福禄攸同”中,我们不难发现汉代人相较先秦人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先秦的“福”基本都是为自己祈福,而礼器碑、曹全碑上的“福”字则是为他人乃至天下苍生祈福,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代儒家思想的流行。
隋唐纸本中的“福”字
与今日常用之“福”无异
汉以后,中国书法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原本就已存在但并不普及的草书、楷书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主流,而在隶书时代已经规范的“福”字又通过草书变得多样化起来。
魏晋时代的“福”字没有纸本存世,但从后世摹作及碑刻中尚能一窥其貌。当时的楷书“福”与今日基本无异,其中的“畐”承袭了隶书的形状,只是将“口”和“田”原本分两笔写的上方一横和右侧一竖连在了一起写,变成了横竖勾;“示”字较隶书变化较大,表现在最上面的一横变成了一点;整体而言,楷书“福”字左边比右边要窄,更利于书写。
历史上,纸本“福”字一直是藏界苦苦寻觅的对象,现存年代较早的纸本“福”字出于隋唐。或许是历代藏者对于草书“福”字更加推崇,现存隋唐纸本中草书“福”字较楷书更加多见。书法界曾汇总历代名帖,得出草书“福”字的14种规范写法,其中,隋代书法家智永和尚的草书“福”字最为著名,如今已成为新年福帖的首选字体。
智永的草书“福”字出自其传世纸本《真草千字文》,此作先为北宋时宣和内府收藏,后辗转流徙不知去向,近代重新发现时已入日本藏家之手。该《真草千字文》为残本,全作共202行、每行10字,现故宫博物院藏有拓本。《真草千字文》以千字不重著称,其中的“福”字位于“祸因恶积,福缘善庆”一句。宋代书法家米芾曾评价智永的“福”字,称其“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此后历代书家无不对其推崇有加,竞相摹法此作。所以说,纸本《真草千字文》虽流失海外,但智永之“福”早已深入人心。
“福”字的构造虽然简单,但也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演变,各个时代都赋予它诸多美好的寓意。“福”字常写常新,福气越聚越多,新春佳节之际您不妨也提笔纳福,期待新的一年祥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