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伞,有一个歇后语最为流行叫“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其实除了僧人不蓄发和打伞会遮住天空的客观事实外,就是因为古代用伞有规制,包括和尚在内,是不能随便打伞的一称为“华盖”用伞曾是中国帝王和贵族的专用品。
这个制度的出现,与一个传说有很大的关系。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条中有这样的说法:“华盖,黄帝所作也”说的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涿鹿之野,常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停在黃帝的头上,宛如“华盖”。
《古今注》里所说的“华盖”,实际上是一种状的吉祥云。伞状的五色祥云被认为是上苍显灵,护佑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因为这一传说,后来作天子的封建帝王们,出行要乘华盖车,步行要撑华盖。而类似的“翠盖”、“芝盖”、“风盖”、“鹤盖”、“罗盖”等,也按等级成为高贵者的专用伞。不过,先秦时还未出现“伞”这个字,伞具在当时多称为“盖”。
由此,皇帝出行必须打伞,除了挡风避雨、遮阳防晒,作为皇权的象征,还有趋吉避凶的吉祥用意。
历代用伞的特殊规定皇帝所用的“华盖”,除了传统的圆伞外还有方伞,但不论圆伞、方伞。历朝历代对帝王用伞都有严格规定,并通过伞的质料、色彩、尺寸等区分朝廷中人官职大小和身份尊卑。
南北朝时,官仪用伞已经有了规定,帝王、贵族出行用黄罗伞;在隋朝,紫盖是皇帝和三司以上官员专用伞,三品以上官员用青盖,官大的可以乘八把,官小的只能乘一把;宋代的皇帝用伞是红黄两色,大臣的伞是青色;明朝时期,知府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青伞,朱元璋虽然是贫寒出身,但是称帝后却很讲究等级,曾禁止民间使用上好的绢布做伞。
一直到唐宋时,蓑衣和斗笠任然是人们防风避雨的主要用品,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慢慢的民间用伞被放开,只不过伞的用料从布变成了纸,这颗不是普通的纸,而是油纸,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纸,油盖、油伞等别称由此而来,制作纸伞也成为了民间的新兴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