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头牛斜眼看着画外,眉头紧皱,一脸的嫌弃和不情愿,似乎在抱怨"又要去干活了"。
其实《五牛图》最精彩的还不是这五头牛的动作神态,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绘画第一次与在绢上作画不同的风格和手法,什么意思呢?《五牛图》最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纸本画,也就是说,现在能看到的在纸上作画的画作,最古老的就是它了。
唐代的纸张多为麻纸,其早期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蜀纸",早在唐朝的时候,成都的麻纸就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百余家造纸作坊,那时的蜀纸是朝廷专用的,王宫贵胄要想用此纸,必须得花重金购买。可以这么说,在一千多年以前,能用得起纸的人非富即贵。从这幅《五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韩滉对这种麻纸的性能十分了解,了解了韩滉的身世,这就一点都不惊奇了。
麻纸的质地比较粗糙,所以用墨的时候并不能像在绢上画画那样可以被均匀地吸收,所以我们能看到《五牛图》中的线条,有很多是用涩笔写出来的,尤其是表现牛颈下至腹部的重重叠叠的皮,运用这种涩笔写出的线条,居然恰好表达出了牛颈皮褶皱、粗厚、松软的感觉。《五牛图》的用笔和线条不止如此,画中的线条是十分灵活的,比如腿部的一些线条会随着肌肉与骨骼位置的关系起伏变化。再看牛腹部的线条,中间粗两端细,用线条细微的变化来表现牛腹部的下垂感,这些独到的线条变化多不胜举,后人有评论这幅画的线条是"粗笔辣手",是非常形象的比喻了。正是因为线条在这幅画中的重要地位,使中国画的线条不再是完全为了颜色的敷染而勾,让线条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美感。
关于《五牛图》,它还有一段非常离奇的身世故事。北宋时,它曾被收入内府,宋徽宗题词签字。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至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
清代,《五牛图》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清朝末年,《五牛图》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故事到此当然没有结束。
一直到香港企业家吴蘅出售《五牛图》,《五牛图》才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五牛图》出售的消息传到*总理里,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正在为抢救国宝做足了准备,宣布:不惜代价,抢救国宝!却不想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也想得到这幅画,还专门成立了抢救小组,听说把运国宝的轮船都准备好了。为了夺回国宝,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急中生智,上演了一出"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