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原是一则历史典故,讲的是西晋时有一篇好文章非常受人欢迎,洛阳人争相传抄,一度造成纸价暴涨的故事。后人因而用作成语,用来借指文艺作品水平高,影响大,流传广,深为读者所喜爱。这则故事最早见于《晋书·文苑传》。故事内容是 :西晋文人未出名时,备受他人歧视,连他父亲也不看好他。但左思刚强坚韧,胸有大志,发誓要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为此,他先是遍访吴、蜀、魏三都,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后又闭门谢客,专心写作,披览载籍,炼词铸句。历经十年努力,终于写成。《三都赋》写作水平非常高,一经面世即获得当时很多名家的推介和赞赏,很快就风靡京都,人们竞相以抄录和拥有《三都赋》为荣,争相传抄这篇文章,甚至造成了纸价的飞速上涨,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人称一时“洛阳纸贵”。
这则成语和清河的关系有二:一是左思《三都赋·魏都赋》中有载:“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清河出缣总。清河,一名甘陵也。”其中提到了三国时期清河纺织业,称清河不仅能生产当时最高端的丝织品缣,还能生产中档的丝麻制品以及较为低端的麻织品,清河纺织品市场上林林总总,品类非常齐全。其二是,当初左思闭门写作的时候,无人相信他能写出好文章,当时文坛称雄的是兄弟才子陆机、陆云,也是如此。陆机曾对陆云说 :“左思写的文稿,恐怕只能给咱哥俩盖酒坛子吧。”言辞间充满蔑视。等左思文成,陆机阅后感叹 :“这样的好文章,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转而非常钦佩。
由是,传为一段文坛佳话。这段佳话中的才子陆云,和清河渊源颇深,他曾任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死后也土葬在清河境内。
(摘自《清河通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