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知识点一、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二、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三、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 ( 方法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这,这样的人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居住 ) ④无违夫子 ( 违背 )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五、课后练习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 迷乱、动摇、屈服。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七、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八、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九、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十、仁、义、礼、智、信含义:是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常理,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对人宽厚有爱心,是仁;为人正派,爱憎分明,是义;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是礼;处事果断周密,是智;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是信。按照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为正人君子;反之,则可能成为遭人唾骂的坏人。因此“五常”虽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有何共同点?列举六个事例有何作用?共同的特点:1、都出身贫贱。2、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1、吸引读者兴趣,2、列举事例,论述了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练中造就的。3.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2、一个人成才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什么?客观因素: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主观因素:人恒过……而后喻。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内有法家拂士 ②外有敌国外患4、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5、哪些事例也可以证明本文的论点?(1)勾践卧薪尝胆而洗国耻。(2)韩信受胯下之辱,统领百万雄兵。(3)司马迁受宫刑后而作《史记》。(4)洪秀全金田起义,励精图治,迅速建立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却不理朝政,广纳妃嫔,致使起义失败。(关于“逆境出人才”的事例,答案是前三个)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现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不断学习,追求进步。7、本文思路:本文首先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经受磨难终成大业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也体现了孟子的人才观: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经受艰苦磨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逆境出人才”)。然后具体阐述道理,从正面论述一个人要成才必须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又由个人成才类推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论述了国家灭亡的原因。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之中。(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流露)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9、 通假字:(1 )曾,同“增”,增加。 (2) 衡,同“横”,梗塞,不顺。 (3) 拂,同“弼”,辅佐 (4) 忍:通“韧”,使…坚韧。10、理解性默写:(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任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所说:“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炼,增长才干。(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给国家带来危害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两章》中与这一看法相同的语句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4)作者认为人要经受种种磨难,最终达到这样的目的:“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1、孟子在文中的第(1)段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AD 【解析】B项是说要识别一个人的才能真假的期限,C项则是从一个人的社会职责角度来说的。)12、第(1)段运用了 事实 论据。作者从个人 成才 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 治国 的方略,最终提出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1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文中第(1)段“故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为例加以具体分析。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段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4、比较阅读题:【甲】(见“课文”)【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译文: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于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勾践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颜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终于灭了吴国。)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舜/发于/畎亩之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犯错误 ) ③吴既赦越 ( 赦 免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劳动 )3、翻译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女忘会稽之耻邪?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练中造就的 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可以用成语 卧薪尝胆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哪些说法?(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后人评价孟子善于论辩,“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试结合【甲】文进行分析。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现象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富贵不能淫》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給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 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来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课后题一(课后练习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他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 迷乱、动摇、屈服。二、课后练习二、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例如: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2、吴王夫差的故事: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被勾践所灭。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译文: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于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虑。勾践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仰头都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颜色的衣服,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三、课后练习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举例分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2、“舜发于-----百里奚举于市”,排比句,连举六个事例,气势磅礴,增强说服力。五、《孟子》中的名句: (课后练习五)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3)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舍生而取义。(9)故天将降大任-----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