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洋指的是自然地理中海洋,如世界四大洋;另外,在福建广东一带,洋也用来指近海的海湾,如“零丁洋”,文天祥留下名篇的地方。
然而,在历史上,我们会经常遇到四个以方位命名的“四洋”——北洋、南洋、东洋、西洋。近代名人辜鸿铭以“四洋”概括一生: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海南文昌:下南洋带来的“骑楼”
这里的洋,既有自然地理的海洋因素影响,但又一定程度脱离前者,成为文化意义上的“洋”。更多的时候,它们指的是通过跨海可抵达的地区。中国历来以内陆农耕文化为纲,将大陆以外的区域视为“海外”“外洋”。
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宽,我们对外来事物的描述也经历了微妙变化:中古为胡、近古为番、近代为洋。
以舶来品为例,汉唐及以前称“胡”,如胡椒、胡桃,宋明称“番”,如番薯、番茄,清以来又称“洋”,如洋火、洋车、洋房。
中国以自己为中心视角,制造了东洋、西洋这两个名词;与此类似,欧洲人以自己为视角,产生了近东、中东、远东。
|东洋、西洋、北洋、南洋示意图|
西洋一词产生于宋《西山杂记》记载:五代时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转运使。元代文献中西洋,专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区,汪大渊《岛夷志略》多处提到“西洋”,《异域志》则有专门“西洋”词条。明朝继承了前朝概念,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婆罗洲、马六甲及其以西的沿海各国。
再到更晚,随着欧美列强与中国交流增多,“西洋”成为对西方各国的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