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在位时,重用由余,先后灭掉西戎十二国,拓展秦地千余里,为秦国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继位后,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国日益昌盛,数年时间成为了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惠文王继位,重用公孙衍、张仪,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大破连横,一路伐魏攻楚,打下匈奴二十五城,为秦国称霸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秦始皇继位,重用李斯、吕不韦、尉缭等一众能臣,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于秦王政十一年开始了扫平六国的最终大计。
从商朝贵族,到傲视六国,秦国的发迹,就是一部嬴姓男人的奋斗史,他们坚韧、聪睿,终在战国乱世中完成了大一统的宏图伟业。
六国中,赵、魏、韩、楚四国都与秦国接壤,为何秦国不先攻伐魏、韩两个小国,非要拿赵国开刀呢?
这就得从嬴政跟赵国的渊源说起,嬴政的父亲当年在赵国做质子,后来被吕不韦救出,年幼的嬴政和母亲赵姬一直留在赵国苟且偷生,艰难度日。当然最后赵国还是放虎归了山。
《史记·吕不韦列》:赵欲*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对于嬴政来说,赵国虽然是自己的出生地,更是少年的伤心地,所以他从骨子里就对赵国有着很大的偏见。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国的地理位置,取了赵国之后西可以收服燕、齐,南可以掣肘魏、楚。
这样综合分析来看,嬴政舍近求远,舍弱打强,首先拿赵国开刀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要打,就得有计划,李斯和尉缭给嬴政献了一条离间计,果然燕赵两国中计,本是抗秦的同盟好兄弟,瞬间撕破脸开始大打出手。当燕、赵打得正嗨之时,嬴政开始布局伐赵,当然出师必须要有名,所以秦国就以“助燕攻赵”为借口,开始向魏国邺城发兵。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
邺城一战,秦国大胜,一举拿下了赵国的军事重地“阏与”,赵国都城邯郸的西北、南方两面屏障都被拔除。但因为赵军的顽强抵抗,秦军并没有能一举拿下邯郸。
转眼到了嬴政十三年,嬴政见邯郸久攻不下,给驻军在邺城附近的桓齮(yǐ )飞鸽传信下达了新的指令。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桓齮率一举兵攻下了邯郸西边的平阳,同时斩*十万赵军,这一战不仅让赵国元气大伤,同时也让邯郸三面受敌。王翦在邯郸西北,桓齮在邯郸西面,杨端和在驻守在邯郸之南。
到了嬴政十八年,秦国调集重军增援前线,王翦打下了邯郸北邻井陉,邯郸一就这样赤裸裸的暴露在秦军面前,最终赵王被抓获,赵国大片土地尽落入秦军之手。赵国公子嘉并不服气,带领几百亲信逃到了远在北方长城之下的代地,并自称为代王,还一心想着光复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