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发表当天,有多家头部互联网企业找到我们,希望探讨将无感化智能编织电子绳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健康养老、运动健身以及智能汽车等领域。
同时,我们也非常希望将该技术和产业界深度合作,将基础科研的创新成果服务于更多的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光明教授说。
图丨陶光明(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团队设计并开发了一种无感化、可设计且可工业量产的智能编织电子绳,并结合了多特征融合算法构建交互系统。
“一根绳”看似简单,却极有价值。它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多种交互系统的市场需求,补位了供给短缺,丰富了人机一体化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结构。并且,还更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
和谷歌在 2020 年推出的 I/O Braid 相比,陶光明教授带领团队所研发无感化智能编织电子绳拓展了更多功能,结构形态更加丰富,且交互准确率更高(DeepTech此前报道:又见谷歌黑科技,用电子纺织绳控制智能设备)。
这种智能编织电子绳不仅具备手势识别功能,且拓展了触摸位置,对触摸区域面积进行准确识别,其交互准确率更是高达 96% 以上。
此外,该无感化智能编织电子绳通过可设计的绳编结构如螺旋结构、扁平结构、结绳结构等,以发绳、手环、乐器、枕头等形态,快速融入生活的多种智能交互系统中,极大地丰富了其可设计和可扩展的用户交互界面。
实用性方面,该智能编织电子绳可承受上万次的循环测试,并具备良好的耐水洗性。作为一款兼具实用性和准确性的人机交互产品,智能编织电子绳在制造业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极强的创新力、竞争力。
它通过多特征融合算法,使得“一根绳”像被赋予了生命,通过感知、收集、处理、传输数据以实现智能化操作,人机交互准确率达到 96%(超过谷歌 I/O Braid 的 93.8%)。
为构建以自然人机交互界面为主的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智能编织电子绳的接口能广泛地部署到任意地方,从而方便人类享受新型材料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的智能交互体验。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月 19 日,相关论文以《无感化、可设计、可工业量产的编织电子绳》(Imperceptible, designable, and scalable braided electronic cord)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1],并被期刊编辑部作为亮点推荐(Editors’ Highlights),论文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光明教授。
为物理世界和数字空间的通信和交互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不仅是一项基础科研的创新,智能编织电子绳的交互系统包括多种设计策略,可集成在发辫。然后,进一步地通过发辫使音乐播放器实现播放、切歌、暂停、调节音量等功能。
同时,其他绳结结构也拓展了智能编织电子绳的应用场景。举例来说,当使用者处于紧急情况时,通过由扁平结构的智能编织电子绳制作成的智能手环,能通过智能手环控制手机实现呼救。
此外,将单结智能编织电子绳编织在服装上作为可穿戴弦乐器,是另一种应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