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到了宋代,又将其改名为“嵇琴”,在北宋时期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到了明清时代已传遍大江南北,开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它才将名字改为二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二胡。
二胡作为中国民族的乐器,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欢。二胡是悲哀的乐器,轻轻一拉,就有一种对世事洞察的悲凉。二胡也善于叙事,闵惠芬将杜甫的《新婚别》改变成二胡叙事曲,她的演奏跌宕起伏,出神入化地再现了三幕故事,“送别”时,似乎一对新人正面临生离死别,柔肠寸断就算你不爱民乐,不懂二胡,也会为之动容。
二胡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俗称胡琴,自唐代传入中原,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近代的刘天华和阿炳。刘天华将二胡引入音乐殿堂教育,并写下了《良宵》等十几首独奏曲,阿炳则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几首名曲,使二胡成为音乐会上可独奏的乐器。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一生坎坷。失明后,他常身背琵琶,手提二胡在无锡街头和惠山一带演奏。其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寒春风曲》、《龙舟》等。他从小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学二胡的时候,非常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那他的作品到底如何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泉映月
整首曲子平缓深沉,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就像一个忧郁的诗人在诉说心中的愤懑与哀思。演奏者内心的苦痛展现得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