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4300米高空拍摄御夫座流星雨
御夫座流星雨又称“御夫座α流星雨”,以间歇爆发闻名,1935、1986、1994、2007年都曾间歇爆发。1935年9月1日御夫座流星雨爆发,库诺·霍夫迈斯特与亚瑟·泰奇格雷伯经过研究断定流星雨和1911年卡尔·克拉伦斯·基斯发现的基斯慧星关系密切。基斯慧星的下一次回归比预定时间延迟24年之久,许多科学家对上述发现生疑,1986年流星雨再度爆发打消许多人的疑虑。匈牙利业余流星雨观测员伊斯特万·特普利克兹基在御夫座发现大量明亮的流星辐射点,与已确认的1935年爆发非常相似。他观测的辐射点位置与1935年爆发接近,而且非常靠近基斯彗星所在,科学家确认基斯彗星是御夫座流星雨源头。
1994年御夫座流星雨的爆发特别壮观,加利福尼亚州见到大量掠地流星,冲入大气层角度较浅的流星看起来时仿佛从地平线升起。流星移动缓慢且呈蓝色或绿色,拖尾至少长45度,部分流星因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很浅而持续两秒之久。经芬兰业余无线电天文学家伊尔卡·乔治确认,1994年御夫座流星雨持续爆发两个多小时,但看到部分爆发的观测者很少。同年科学家确认流星雨源自基斯彗星。2007年的爆发正如彼得·詹尼斯肯斯预测,引来世界各地天文学家关注。部分预测认为流星雨不会爆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期间出现许多明亮流星,而且正如詹尼斯肯斯预料的那样在9月1日达到顶峰。2007年的爆发与1994年类似,流星雨非常明亮而且经常出现蓝色或绿色流星。天文学家组团乘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飞机飞上高空观测,根据他们的记载,协调世界时12点15分流星雨的天顶每时出现率最高,达每小时百颗。
御夫座流星雨每年8月28日开始,9月1日清晨达到巅峰,通常是比较平静的II级流星雨,最高天顶每时出现率为每小时两到五颗。流星速度很快,进入大气层时达每秒67公里,辐射点在御夫座中央的三等星五车四以北约两度。流星雨9月4日结束,部分年份的最高天顶每时出现率达到每小时9至30颗。
辐射点在御夫座的其他流星雨远不及御夫座α流星雨壮观和多变。12月11日至次年1月21日的柱二流星雨比较微弱,分南北两部分,在元旦达到顶峰,但最高天顶每时出现率只有一到五颗。1886年威廉·丹宁发现柱二流星雨,亚历山大·斯图尔特·赫歇尔发现该流星雨产生的流星体很罕见。1月31日至2月23日的黯淡流星雨也称“御夫座流星雨”,2月5至10日达到顶峰,最高天顶每时出现率仅两颗。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研究员发现9月22日持续到10月23日的御夫座δ流星雨,10月6至15日达到巅峰但同样比较黯淡。御夫座δ流星雨可能同英仙座ε流星雨关联,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没有明亮的流星,与后发座流星雨更相似。御夫座δ流星雨可能源自短周期逆行彗星,但人们暂未发现该慧星。科学家推断11月中旬还存在源自小行星2000 NL10的五车一流星雨,但两者关联争议很大,如果存在,该流星雨也可能属金牛座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