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
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话题“你是在什么时候突然觉得,曾经父母听的歌也不是那么难听那么俗!?”好奇点进去一看,有人置顶推荐了罗大佑的《恋曲1990》。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小视频:一对情侣去南非旅游,遇到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司机哼着一首中文歌的曲调问他们知不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那对情侣听出那个曲子应该是是罗大佑的的《恋曲1990》,于是用音乐APP把歌放了出来,结果那个司机高兴的几乎是手舞足蹈,并说出了他和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原来,在很小的时候,他母亲从刚果偶尔获得了一卷录音带,其中有这首罗大佑的《恋曲1990》。母亲特别喜欢这首歌,所以经常在他耳边哼唱,只不过他们一直不知道歌曲是什么名字,讲的又是什么故事。母亲去世了后,每当想念母亲时,他就会哼唱这首歌。20年间,他跑遍了当地的华人店铺去打听这首歌,结果都是徒劳无功。当这对情侣把歌曲下载好传给他时,他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听歌的时候满脸泪光。
所有看过这个视频的人,都会被触动。更何况我这样的在成长期口味深受罗大佑音乐影响的人。能让连歌词大意都听不明白的异国人如此念念不忘,《恋曲1990》的隽永、耐听以及老罗跨越语言隔阂的音乐天赋和创作实力可见一斑。虽说歌名写的是1990,但事实上这首歌是80年代末发行的。罗大佑用他的一系列恋曲,向成长、向我们共同经历的大时代致敬。
再听《恋曲1990》,我的感触是:人生总有一些场景和片段让我们难以忘怀,还有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人——或许会被遗忘在某一路口,或消失在某段站台,或浮现于某张书页,或模糊在某张相片。但音乐响起,这些远去的人和事,都会跟着旋律一一涌现。音乐充当了美好回忆的亲历者和最好的见证者。
正如一年一度梅雨季节里,轰隆隆的雷雨声再次响在窗前,但我们依然会相信——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文/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