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人走过 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 心碎离别歌
情字难落墨 她唱须以血来和
戏幕起 戏幕落 谁是客
最近一直听《赤伶》单曲循环,第一次听这首歌就深深的被它感染,给人泪目的感觉,优美的节奏加上感人至深的歌词,配上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的融合,都给人一种深切的情怀。那是一种用情至深的家国情怀,也是一曲铿锵之言,后来在抖音上爆火,才发现,原来很多人跟我一样,喜欢这首歌曲。甚至很多人的手机铃声也换成这首歌,绵绵之音,不绝于耳。
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夜,随着日军枪声响起,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尚未受到战火波及的安远县城内一片祥和戏院内的台上人咿咿呀呀的唱着悲欢离合《桃花扇》,c,是这戏院的"角儿",方寸戏台上,只见他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在一众叫好声中,生生演活了那敢爱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
不久,战火绵延到此,日本人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院要求给他们单独演奏一场,以慰问所有日本士兵,并指明裴宴之出场,若是胆敢拒绝,便烧了整个戏院乃至县城,所有人亦难逃一死。
裴宴之笑了笑,没有拒绝,转身来到了妆台前,瞄起了眉目,是夜,戏院里灯火通明,日本人都坐在戏台下,喝着酒吃着肉,放肆谈笑。
方寸的戏台上,裴宴之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台下坐的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伴随着锣鼓声切,唱腔易发悲愤,台上“李香君”大喝一声“点火!”
直到敌人发现,火势早已蔓延,出门去才发现门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整座戏楼都在他们不知不觉间泼洒了油,整个戏院淹没在大火之中。
台上的戏还在唱着——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早,秦淮水谢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楼塌了,戏却未终。
古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也曾有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词,说到“戏子”,在历朝历代,这个职业都是最卑微,最低下的,封建社会的戏子大多出于极其贫困、身份卑贱的家庭,或是罪人家属。
在婚姻繁衍犹为明显,社会的歧视切断了他们与外界通婚的可能,改变阶级属性与后代命运,难如登天。最好的也不过配于奴才,做人小妾,依然永远处在社会最下层。
世俗眼光对戏子抱有偏见跟鄙夷、憎恨,看透了世情冷暖的“戏子”们心里无情、只有利益,似乎也能够被人理解。
但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家国大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或许是经历了诸多戏剧的表演,他们的内心也产生了些许的变化,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不愿随波逐流,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与自己的职业无关。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在国破家亡后劝丈夫自尽报国,美籍华裔影星黄柳霜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变卖自己所有的家当捐给抗日将士,小凤仙不惧袁世凯而帮助蔡锷将军脱身以谋大业,金陵十三钗代替女学生去日本人的宴会上赴死,还有梅兰芳、程砚秋,这些著名的“戏子”哪一个不是威武不屈,为抗日救国贡献者力量。。。这些戏子的慷慨胆色,舍身就义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哪怕无人知我
《赤伶》唱尽了人生的心酸、无奈,悲情的歌词却给人传达出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在大是大非、国恨家仇跟前,“戏子”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力挽狂澜的魄力跟所付出的牺牲,有时候并不亚于一个上阵*敌的将军或英雄。
相比之下,有些自命清高的文人,嘴里说着远大抱负、家国理想,私底下却干着特务走狗的勾当,就像带着面具的画皮,而如裴晏之这样的戏子,胭脂粉墨,在台上看不到他的表情,却内心却已重重波澜。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 。
莫嘲风月戏 莫笑人荒唐
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
道无情 道有情 怎思量
看罢他背后的故事,再听这首歌,已是泪流满面。戏子如此,我们更应如此,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不应该忘记曾经保家卫国的老一辈军人,也更加不能忘记,同样有着许多默默无名的、渺小若尘土的人,也用自己的方式替国家、人民作出过最难以磨灭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