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段建元出生于1932年,今年已经91岁了。耄耋之年的父亲身体很硬朗,就是耳背得厉害。父亲的思维还很清晰,尤其对自己经历的战斗岁月记忆深刻。
1948年,16岁的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他非常机灵,连队让他当了通信员。在解放战争中,父亲参加了晋中战役,随部队解放了临汾和太原,在一次次战斗中磨炼成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1951年,父亲所在的部队转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在天津紧张集训后入朝参战。父亲也随部队奔赴朝鲜东线战场。他说:“那时候敌人的飞机时不时就飞过来,少则几十架,多则上百架,在我们的阵地上狂轰滥炸。我们白天躲在简易防空洞里,到了晚上,再发挥夜战的优势狠狠打击敌人。”
一天,连长把父亲叫过去说:“小段,你不能一直在连里当通信员,要到前线锻炼锻炼。连队要组织一个突击班,由你任突击班班长。”父亲没有丝毫犹豫说:“坚决服从上级安排,以后有什么艰巨的任务由我们突击班来完成!”
后来,父亲带领突击班总是冲在连队的最前面,多次与敌人近距离战斗。
一次,上级命令父亲所在的突击班抢夺某个制高点。作为班长的父亲很清楚意识到:如果让敌人先占领了制高点,那么我们必然遭受重大伤亡,所以他和战友们不仅要拿下制高点,而且必须要快!
人高马大的父亲抄起枪带着战士们就向制高点冲去。他们刚刚冲上制高点,就看见山坡背面露出敌人的脑袋。父亲大吼一声:“同志们,把敌人压下去!”战士们一个个像猛虎一般扑向敌人。对面的敌人吓坏了,扔下几具尸体掉头就跑。我问父亲:“当时你心里害怕不害怕?”父亲说:“说心里话,一开始有点害怕,但是冲上去以后就不怕了。其实敌人比我们更害怕,他们看见我们的战士一个个如老虎一般冲过来早就吓破胆了。我们朝着他们打了几枪,也给后面的大部队发了信号。大部队听到枪声,知道我们占领了制高点,就都上来了。”那次制高点争夺战后,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荣立三等功。
父亲获得的奖章
还有一次,志愿军部队要攻占一座山岭。山岭上敌人重兵把守,除了密集的火力网还有一座地堡。地堡里的重机枪一直扫射,压得我军战士抬不起头。关键时刻,连长对父亲说:“今天晚上大部队必须把山岭拿下来。我们有那么多战士倒在敌人那座地堡的机枪口下,突击班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敌人的地堡炸掉!”
后半夜,父亲带着战士们悄悄摸上山岭。那是一年中朝鲜最冷的时候,西北风卷着雪打在他们脸上,刀割一样疼。战士们没有退缩,顶着大风摸到敌人地堡前,埋伏在雪窝里。父亲观察了一下周围环境,远处有敌人的流动哨兵来回走动,地堡里能看到几盏昏暗的马灯,听不到任何声响。父亲猜想,大概敌人也睡着了。于是他命令一个战士把爆破筒塞进地堡的机枪眼里。可这个战士才补充进突击班没多久,没有战斗经验,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父亲一把将爆破筒夺过来,拧开后盖一拉线,迅速把爆破筒塞进机枪眼里。“轰隆”一声巨响,地堡被炸成一片废墟。大部队趁势而上,一举占领了山岭。那次战斗结束以后,上级给他们记了二等功。
听父亲说,他拉响爆破筒后虽然撤离得很快,但是巨大的爆炸声还是把耳膜震坏了。我这才知道,这些年父亲听不见是那次战斗留下的创伤。
父亲的立功证书
1952年,父亲在战场上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和他的突击班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直到1953年才回国。1955年,父亲复员回到村子里,被选为生产队长,后来又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他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一直秉持着党员的初心,为村里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他说,无论在哪里,他都是一名党员、一名战士,随时做好奉献自己的准备。(段年发)
出品人:李学勇、李俊
监制:李砺寒、常爱玲、齐慧杰
策划:王逸涛、张汨汨、黄庆华
统筹:王楠楠、孙丰晓、胡碧霞
协调:郝嘉琦、侯艳
记者:郭中正
编校:张骄瀛、刘言明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山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晋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