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股扎根在东北的武装力量,他们在这片荒原雪地之上,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根据资料显示,由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联组成的东北集合武装力量在 1932 年到 1940 年间,经历战斗共计 154761 次,平均每一天要出击 52 次。
在这近十年里,东北抗联最多曾拥兵 3万余人,集结11个师,行军范围遍布吉东、东南满和北满等 70 余县为了更好的统率将士来守护祖国土地,东北抗联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中名气最高的两位被人们称为“南杨北赵”,分别是杨靖宇将军和赵尚志司令。杨靖宇将军的原名叫马尚德,他的个人能力十分全面,得到过中共中央的肯定。
并于 1936 年 6 月底东北抗联第一军的成立,被任命成军长兼政委。
对于日军来说,杨靖宇将军是“顽固”的,而他所率领的部队也被日军称作是“满洲国治安之癌”。
这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杨靖宇将军率领部队多次对日军的据点和设备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对日军的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然而,杨靖宇将军的结局却是沉痛的。
据研究,在 1939 年的秋冬,为了对抗日军的“讨伐军”,杨靖宇将军决定将部队打散,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提高部队的游击效果。
受到东北地区极度严寒的环境,食物短缺以及伤痛的影响,同时还要面对几十倍于已方部队人数的敌人,甚至遭遇的下属的反叛。
最终,杨靖宇将军不幸牺牲,年仅 35 岁与杨靖宇将军齐名的赵尚志司令,是东北抗日联军*与和创建人之一,赵尚志司令曾任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及总司令,纵横北满,令日本人心惊胆战,日军称他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这是因为赵尚志司令具有卓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他率领部队活跃在松花江两岸,将游击战的效果推向了全新的高度,然而在 1942 年 9 月,赵尚志司令惨遭潜人军队的日本特务暗算导致被俘,最终不幸牺牲,享年 33 岁。
然而在 1942 年 9 月,赵尚志司令惨遭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最终不幸牺牲,享年 33 岁。
在东北抗日的过程中,抗联队伍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首先,东北抗联队伍的地理环境十分恶劣。
通过资料显示,东北的冬季异常的寒冷,战士们时常需要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
而战士们能够御寒的衣物只有破烂的棉衣其次,东北抗联队伍的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
这是因为抗联队伍时常遭遇日军的围剿和封锁,而东北地广人稀,这意味着战士们经常遭遇粮食,衣物紧缺的情况难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给,为了保持体力,战士们不得不喝雪水,吃草根和嚼树皮,甚至空腹和敌人交战。
根据统计,在 14 年的抗战过程中,东北关外阵亡的士兵人数就超过 46 万余人,而由于受冻或者饥饿而倒下的战士占据牺牲战士的很大一部分比重。
即便如此,再艰苦的困难也没有击垮抗联队伍守护祖国的决心,队伍在不断的战火洗礼下,愈发坚韧,在中国抗战史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留下了最惨烈,却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2.东北抗联英雄事迹背后的精神**表示:“一个有前途的国家需要有先锋,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更需要英雄,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所有民族英雄,皆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与依托,他们的故事及背后的精神,也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 2015年 9 月,**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引用了抗日名将赵一曼的给孩子的一封绝笔信,信中写到“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指出,对于爱国教育的传播应当更加广泛,党员群体干部们应时常进行阅读与思考。
纵然抗日英雄大部分已经逝去,但东北抗联精神是一种“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而这份不屈的民族精神却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成为了当今社会爱国精神注意的灵魂与核心,并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