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
末尾有投票
末尾链接为(美国战争片《锅盖头》影评)解读文章
电影,是一种味道。
对我而言,有两种电影的味道格外浓烈。一个是香港,一个是苏联。
与这部《第九连》撞个满怀是因为苏联,因为我在这部正儿八经的俄罗斯电影里嗅到了苏联味道。
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我从来不掩饰自己对苏联的热爱,我热爱那些飘扬的红旗和炙热的信仰,热爱那些生在红旗下的人们,热爱他们刚毅的脸庞。
苏联有很多面目,电影就是它的一张面目。
那个埋在历史书里的苏联在今天早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名词,也许在乌克兰说起还会让人心惊胆战。但是于我们而言,它早就从一个炙热红色的符号退化为一个历史书里的名词。
而苏联电影,你无法忽视。
说来也奇怪,我们这些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却早早浸淫西方好莱坞式的美国快餐文化。当我们回首来看这个曾经最熟悉的陌生人苏联老大哥的文化产品时竟生生在心底浮出难以言说的触感,就像风吹过一望无际的原野。
苏联
苏联电影就像站在烟囱上做着英雄幻梦的马小军,它特立独行地走在东西方电影之间,往往让你观看之时说不上是哪种感觉,却在看罢,心里久久激荡那些光影一隅的角落。
这个生在战争中的民族,最会拍的是战争片。
这部《第九连》拍在2005年,是部十足的俄罗斯电影。
但是掀开盖在它表面的白蓝红旗帜,下面是一片鲜红。
嗯,就是苏联味。
1991年之后,我们错过了苏联电影,这次千万别错过这部《第九连》。
它是俄罗斯票房冠军,最高的投资之一的俄罗斯电影。在俄罗斯取得2.5亿美元票房,对于一个软经济羸弱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奇迹。
《第九连》
它打破了《指环王》《泰坦尼克号》等大片在俄罗斯的记录。
我们是苏联空降兵,我们是人民最有力的保障果然,每一个俄罗斯人里面都住着一个苏联人。
毫无疑问。
参加受训,进入战斗,结束战争——这是典型的西式战争片结构。
《第九连》有着美国好莱坞式的战争大片的结构,要怪只能怪《全金属外壳》,谁让它拍得那么好。
但抛开这些技巧性的东西,这仍然是一部毛子们的电影。
故事的开始,就让我感到不适,巨大的雨声混杂着人声。大雨滂沱之中,嘈杂的人声沸腾着,混乱,不舍,哭喊,一应俱全。
字幕写着:1988年,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