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纪录片”、“纪录剧情片”、“半纪录片”、“伪纪录片”、“反身式纪录片”等概念需要进一步辨析,纪录剧情片注重对纪录片“故事化”的追求。
是基于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和吸引力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但其概念在命名上存在语法修辞问题,相较前者,剧情纪录片更契合纪录片的戏剧化、故事化倾向,二者之间的模糊性需要进一步理清。
“伪纪录片”的核心是以纪录片的拍摄让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它与纪录片创作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大相径庭,是对观众的欺骗,贾樟柯的纪录片文本显然不属于此类。
贾樟柯的纪录片创作基于特殊的时代氛围熏陶和多元的艺术修养。八十年代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一时期的小说、诗歌、绘画、舞蹈、流行音乐、大众影视等都蓬勃发展,对其成长和日后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贾樟柯的纪录片文本中出现的多种艺术便是印证。
“艺术家三部曲”也是纪录片与绘画、设计、文学的艺术互动,多维的艺术修养不仅为其纪录片创作提供素材,而且为其进行多种媒介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贾樟柯的纪录片创作有一定的突破意义,为纪录片各种新的实验性语言的可能性提供了参考,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佐证。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一部艺术作品的审美性质大体上是依赖于其构造法则和形式水准,而这些法则和这种水准最终是超越了历史源泉和文化背景的一切界限”。
诚然,贾樟柯的纪录片创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影像资料的使用还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也是他“实验意识”的反映。
通过对贾樟柯的纪录片进行梳理和分析,深耕其纪录片创作中手法和观念的实验意识的体现,为解读贾樟柯导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贾樟柯的纪录片创作实践在纪录片不断变革和进化的语境中,更新着人们原有的认知,其充满“实验意识”的电影语言和观念使得纪录片语义不断被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