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目唱段内容极其丰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周、秦至清的各代前史故事戏、神话戏、民间传说戏以及社会风情戏等。1959年陕西省剧种介绍编委会计算约有2000个以上。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和实际艺术研究所保藏和保存的西安秦腔剧目抄本与刊本,各有1029本和1600本,备受观众喜欢的秦腔剧目为数不少。我认为,下列妇孺皆知的剧目可谓秦腔10大经典。你是否认同?
1. 《火焰驹》,又名《卖水记》。这是一个流传极广的戏曲故事,许多剧种都移植传唱。尤以秦腔享誉。剧本作者是清中期陕西渭南剧作家李芳桂(又称 李十三),原为华阴碗碗腔皮影戏剧本。后首先移植为秦腔搬上舞台,后被多个剧本移植。“火焰驹”原为一匹良马,奔走时四蹄生火,在剧中有传信奔走之功。马主人艾谦是一位急人之难、知恩必报的义士。剧目用这匹神骏来衬托义士的高风亮节。
常演场次为:“抄家”、“花园”、“退亲”、“卖水”、“园会”、“遭陷”、“传信”、“打路”、“祭桩”。其中“表花”一段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唱腔。本剧由三意社首排首演,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首演成名,曾拍成电影。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师承肖玉玲,亦以擅演此剧闻名。甘肃省秦剧团窦凤琴所演《火焰驹》也自成一派,富有特色。 1958年,《火焰驹》被拍成电影,这也是秦腔这一“中国戏曲化石”第一次被搬上银幕。
2.《三滴血》范紫东编剧。取材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以小生、小旦、花旦、老生、正旦、大丑为主的唱做工戏。剧情弯曲,故事生动。易俗社于民国8年(1919年)首演。1960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照成电影艺术片。
3.《周仁回府》亦名《忠义侠》《鸳鸯泪》。秦腔传统戏。取材于明《忠义列传》及清小说《大红袍全传》、《小红袍全传》《大红袍》。原是碗碗腔皮影剧目,流行于陕西东府和渭北。清末时,由陈雨农、李云亭将其中《周仁回府》一折,移植成秦腔表演。民国29年(1940年)冬,易俗社剧作家王绍猷将全本重新整理,搬上秦腔舞台,改名《新忠义侠》。此剧系小生、正旦唱做重工戏,其中《悔路》、《夜逃》、《哭墓》为闻名折戏,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