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又被称之为国粹。并且以北京为中心,影响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更是受到世界其他国家民众的喜爱。那么京剧在茫茫历史文化长河中是怎么发展来的呢?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和汉剧,在清朝乾隆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共四大"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借鉴当时其他流派的特点,慢慢融合成了新的剧种—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一直到民国都是最重要的娱乐方式。
徽剧表演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并获得很大的成功。在这次成功的鼓励下,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纷纷进入北京,并形成了四大徽剧班子。
汉剧流行于湖北,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剧颇有渊源。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在乾隆末期,汉剧班子进京,拉开了徽汉合流的序幕。
道光时期,早期的京剧又借鉴吸收了秦腔、昆曲,终于形成了现在的京剧。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则是京剧追求的境界。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也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最主要使者。